如果您没有兴趣阅读下面的大段历史介绍和剖析的话,完全可以无需阅读,这里有总结:
徕卡坚持不扩大产量。
徕卡在「单反相机」完全占领市场的时代,几十年如一日的制造极高品质的「旁轴相机」。
徕卡使徕卡相机这一品牌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简单的说,就是「量少质优,传承经典」。
我会告诉你后面半句才是重点吗?
顺带补充一点对题目的解读:
能卖到几十万的徕卡相机一定是限定版,而限定版的徕卡相机确实无论从定价策略还是受众来看,都是属于奢侈品。
徕卡相机并非看上去小巧就功能弱小,「以貌取机」得出徕卡小而贵的结论是不合理的。徕卡相机的技术参数大致相当于尼康、佳能3万元级别相机的技术参数。
徕卡最初并不是以高价相机成名的,而恰恰是以制造消费级相机开始活跃于人们的视线中。
20世纪初,徕卡发明了135格式「旁轴相机」,也就是后来大家常用的使用36mm x 24mm胶片的相机。从此相机开始小型化,并使得大多数人都能够买得起相机。当然,这个买得起,是相对于老式的「大中画幅相机」而言的。徕卡的相机设计优秀,体型小巧,质量上乘,渐渐的开始风靡世界。在那个时候,徕卡是平民化的相机,是「物美价廉」的典型象征。
到了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旭日光学(后来的宾得公司)发明了结构简单的「单反相机」,并且迅速量产化,与许多日本相机厂商一道凭借着大规模工业量产带来的低廉价格成功将相机送入了千家万户。到了这一时期,徕卡的价格仍保持过去的水准,相比起日系相机来说,就显得极其昂贵了,但与此同时其「质优」的特质则渐渐凸显了出来。
由于徕卡公司的光学造诣极高,又秉承了德国人一向的严谨,使得徕卡相机不管是机械工艺还是光学水准都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意扩大产量,因为产量的扩大会导致质量的可控性降低(据称日本光学企业的公差标准是万分之五,而徕卡是万分之一)。日本厂商虽然凭借量产使其相机销量极好价格低廉,但这时他们与徕卡的质量差距也开始拉开。徕卡相机几乎是每一个战地记者的标配,就因为它质量可靠,小巧坚固。此时的徕卡凭借其优异的机械工艺和光学素质继续获得良好的口碑。
大约从「单反相机」的全世界流行开始,徕卡的「旁轴相机」由于市占率不断走低,但仍坚持其极低的产量和极高的品质开始形成一种文化潮流,使得徕卡相机除了其功用之外,更成为了摄影圈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潮流的兴起似乎是其他相机品牌都未能引发的。徕卡相机曾出现在许多文艺作品中。
至于后来相机越来越小型化、傻瓜化,直到今天的数码化、手机化,大多数当年生产「旁轴相机」的厂商都转而制造更为流行的「单反相机」以及其他产品时,徕卡都岿然不动,坚持制造自己的「旁轴相机」(徕卡也生产「单反相机」,但人们一般提到徕卡,主要是指它的M系列「旁轴相机」),更助长了这一股文化。更难能可贵的是,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徕卡相机仍能保持其近乎如初的优异品质和极其顶尖的光学素质,本身就足以成为一种传奇。
当然,既然成功的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徕卡公司自然也懂得利用这一优势。徕卡经常推出各种限定版相机,比如爱马仕限定版M8,钛金版M9P,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镀金纪念版MP(......)等等,几十万元的相机,几乎都是这类机器。这些自然就是奢侈品了。徕卡相机小巧而低调,作为奢侈品也是极其有内涵的。
P.S.徕卡公司也与松下公司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卡片机,如LUX系列,但个人认为那些实际上都是消费徕卡的品牌,以此卖高价的产品罢了,因为这些产品都是松下设计制造,最后挂上徕卡的标志。长此以往对徕卡的品牌并非好事。
============================================================
另外我補充,在製作過程中,日係相機大量使用鋁和潤滑油而德國工業使用各種銅
這是直接影響相機和鏡頭的質量,並且讓相機在時間的洗禮下能否保持功能的發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