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戒,從佛有了僧團開始,僧團就不摸金錢﹔這個金錢戒它是對僧人而言。什麼叫金錢戒呢?就是不允許僧人去儲備金錢、和手持金錢、和摸金錢,這都不允許。因為曾經波斯王(可能),在世間對僧人用金錢的問題有了疑問,疑問以后,就親自問佛……說你看有摸金錢的僧人,有不摸金錢的僧人。佛就給做了回答,佛說:僧人是不允許捉持金錢的,如果在末法時期有人手持金錢而自稱我的弟子,當知決非我的弟子。佛當時就把這條戒律給定下來了,就是僧人絕對不允許摸金錢。所以說佛在世時候就不允許僧人摸金錢。僧團在正法時期有很多人証道﹔証道的結果都和嚴持不摸金錢戒有關。所以金錢戒對學佛來講,對僧人來講,是一條生命。 特別是過了一百年以后,佛走了以后,佛涅磐以后一百年。那時候僧團又出現了變化,有摸金錢的,有不摸金錢的,甚至有用缽去乞金錢。這時候有個羅漢成天去勸阻這件事情,這個僧團不聽,並已做了羯摩。最后羅漢就招集了七百羅漢來結集這個戒律,最后做了十項的判決,判決的結果之一就是說手捉金錢不是佛法。
《涅槃經》中記載:往昔,佛曾示現為一外道婆羅門,在雪山中修菩薩行。當時無佛出世,也無有教法。帝釋天為了試他的道心,化現為極其恐怖的羅剎形象,來到他面前宣說半偈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聽後,覺得此半偈為三世諸佛的正道,於是懇請他講完後面部分。羅剎不肯,要求他除非以血肉作供養。菩薩欣然答應了,於是羅剎宣說後半偈:“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得到法之後,菩薩歡喜異常,遂於石壁、樹木上,處處書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一切諸法的根本。)後為兌現自己的諾言,他攀上高樹,縱身跳下。此時虛空中傳出美妙音聲,帝釋天恢復身相,接住菩薩,對其懺悔、頂禮、讚歎後返回天上。以此為半偈法捨身之因緣,釋迦佛迅速圓滿十二劫資糧,較彌勒菩薩提前成就無上佛果。
篆書[1]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秦始皇大統后,統稱為"小篆",也稱"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由於是官書,小篆隻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小篆是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現代漢字就是從小篆演變而來的。雖然小篆已經有近2200多年的歷史,但它仍然出現在我們今天的許多場合中,尤其是藝術設計和書畫作品中。
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裡,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葉公好龍是一句成語。葉,舊讀shè。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后以“葉公好龍”比喻自稱愛好某種事物,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甚至是摯愛,含貶義。葉公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都刻著龍,居室裡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台上探望,龍尾伸到了廳堂裡。葉公一看是真龍,轉身就跑,嚇得他像失了魂似的,驚恐萬狀,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來,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隻不過是那些像龍的東西而不是龍。
欢迎光临 JBTALKS.CC (https://jbtalks.my/)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