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0
- 人气
- 21
- 主题
- 21
- 帖子
- 2319
- UID
- 448427
- 积分
- 16663
- 阅读权限
- 26
- 注册时间
- 2011-10-7
- 最后登录
- 2020-5-6
- 在线时间
- 27450 小时
      
|
這篇純粹是轉載自亞太日報的文章,看看自馬航失聯各國應對的背後的另一種分析。
http://www.apdnews.com/news/76100.html
馬航怪譚:南中國海的 《聊齋志異》
作者:新加坡《聯合早報》 周雷 發稿地:香港 時間:2014-3-14
更多 0
人類學博士、BRIC FUTURES獨立智庫創立人周雷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觀點文章《馬航怪譚:南中國海的 <聊齋志異>》,從人類學和社會學角度分析馬航失聯事件:
一般來說,當一件事情仍未塵埃落定、疑雲密佈——尤其是涉及大批焦急等待著的事件關係人的非常時刻,不太適合對其進行任何整體解釋。然而,馬航失聯事件已經早已走出簡單的航空飛行災異領域,廣泛涉及區域政治地理、軍事合作、跨文化傳播、地區權力、日常生活等主題,成為一個為謠諑、陰謀、猜測籠罩的“怪譚”話題。所以,就此次事件在傳播、公眾討論、“知識迷雲”層面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值得預前分析。
有人會把這次馬航失聯事件當作一個“事件實景”來看,從中看因為這個事件體現出來的南中國海諸國以及其他日、美、澳大利亞等利益攸關方之間存在的問題,以及中國在這一區域的地位和困境。我覺得這類分析不無道理,但是因為研究不夠和不透明的機制,大家的判斷靠譜的證據並不多。
因此,比較負責任的方式是這樣理解馬航失聯——考慮到馬航失聯所涉及的政府協作、軍事配合、情報合作、媒體溝通、事件善後處理等方面,南中國海問題上的政治和軍事意義上的齟齬和爭鬥是否已經在擴大化,同時這一真實的事件,讓所有中國人得以看見中國的近鄰在許多方面完全不可捉摸。
也就是說,無論馬航失聯航班是失而復得、劫持遭難、暴恐襲擊、空爆蒸發、故障落海,還是民間話語的百慕達、平行時空、陰謀論,南中國海國際互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章節,它不再是單向度的主權宣示可以有效解決的固有政治疆土和《南中國海列國志》,而是海上《戰國策》、《異度空間》和《聊齋志異》。
馬航怪譚反常背後的玄機
目前圍繞失聯的“馬航怪譚”存在幾個違背常識之處:一、早在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中期,港澳臺、新馬泰就是大陸人在嘗試“國際化異文化經歷”的常規區域,以至於在中國許多偏僻的小城都可能在超市貼出標語,購買某種物品獎勵新馬泰旅遊,也就是說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在內的東南亞區域是一個相當成熟、中國人經常光顧的旅遊區域,“新馬泰”是東南亞或者廣義“東盟人”(1+3)的跨文化交際的客廳,絕非充滿謎團、地理複雜、氣象詭譎的“百慕大三角”區域。
如果將馬航這條“機聲鼎沸”的旅遊熱門航線的沿途路徑比擬成“百慕大”是極不合適的,目前中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等多國在這一區域的翻箱底式排查,以及少到可憐的確定信息有悖常理。
其二,馬航失聯事件一開始,它出現了非常“業餘”、甚至令人啼笑皆非的信息發佈模式。一般來說,信息是能減少不確定信息的任何事物,而謠言是厭惡真空的,當佔據話語空間的確定資訊不可獲得時,謠言就會去佔據空間。馬航事件後,越南、馬來西亞方面時常閃爍、閃回、低頻度、低效度的資訊發佈方式,不僅造成公眾認知事件的困難,也對事件所涉家屬形成了二次傷害。
其三,此次事件還從一開始就出現了某種令人焦慮難安的延遲和拖遝,這涉及與馬航事件直接關聯的航空公司、空管部門、現場調查、資訊協同、航空識別、護照管理、對外發佈、家屬安置、媒體溝通等部門和事態調查環節。這些反常、異常、失常造成事件發生之後的一天,甚至兩天之後,真正核心的信息都不超過500個漢字,餘下都是出現在社交媒體網路、傳統媒體、社會公共空間的焦慮、猜測和喧嘩。
諷刺的是,如何理解馬航失聯事件到目前為止所造成到“怪譚”現象?答案仍在碎片化、反常識的信息謎團裡。
早在失聯發生之前,馬航失聯所涉及區域為幾類新聞所“密集轟炸”:這包括菲律賓與中國圍繞南中國海島嶼問題的爭端,越南與中國在涉及領土等問題的民間激烈情緒和政治風波,日本與中國在釣魚島話題上的頻密過招和交鋒,南中國海區域所涉及國家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在中國南中國海防空識別區問題上的嚴重分歧等。
因此,馬航事件發生以來的信息邏輯性,雖然在“飛機去哪裡了”“馬航客機到底發生了什麼”等問題上出現極端碎片化和自相矛盾,但是在“南中國海”這個主題上出現了多種信息的耦合,某種程度上對現實格局形成確證。
中國的微博和微信等社交新媒體曾在事件發生的兩天之後,用類似這樣的話語來概括馬航事件的信息格局:越南一直在發現,馬來西亞一直在排除可能,中國一直在路上,美國一直在近距離關注。
中國的官方英文報紙《中國日報》在3月11日的報導中特別提到幾個耐人尋味的細節:事發之時,前往事發海域的中國艦船,其實正在南中國海三沙區域巡查,接到訊息之後,向事發海域進發——但是中國艦船接近目標的時間和過程比公眾預料中的要漫長的多。當天《中國日報》採訪了許多不具名的航空、工程師、飛行專家,他們都提到中國在三沙區域根本沒有像樣的空港,因此無法在南中國海有事時,進行有效迅速的回應。
幾乎在第一時間,許多外電報導馬航失聯所最後關涉區域時,使用的都是南中國海區域,但是中文媒體報導中,大多使用的是越南的地名。
同時,在涉及大批中國人生命財產安全和重大國家利益的馬航失聯事件發生後,中外媒體呈現了上文所提到的“南中國海現實治理”的格局和態勢:對於民用客機在常規旅遊航線的飛行“識別問題”,中國似乎不能掌握“核心科技”;與核心訊息、事件網路、歸因分析、現實應對有關的環節,都需要美國的有效協同和權威發佈;南中國海所涉及的毗鄰國家在協同、共用、溝通、策應等方面出現令人不安的延遲、延宕和低效。
馬航怪譚和隱形的力量:巫師的隱喻
許多研究國際政治的人容易認為許多格局、合作、戰略都是在辦公室完成的,裡面充滿政客之間的鬥爭、智囊團的較量。而事實上,民間的商人、遊客、巫師、地方黑惡勢力、生活形態、宗教力量、普通市民等多元主體都有極強的話語建構和顛覆能力。
11日發生的馬來西亞邀請當地巫師來幫助尋找失聯飛機的新聞特別耐人尋味:對於中國讀者而言,馬航失聯是基於飛行器、航空系統、恐怖劫持、飛行失事的科學系統事件和情報資訊管理事件,應當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波音公司的科學工具來還原飛行參數,用海上搜索、情報排查、系統管理來鎖定核心資訊,用區域協同力量來預測和應對明顯、現實、未發的風險。
馬來西亞文化情境中巫師叫Bomoh,在宗教人類學的研究領域,它是一種薩滿(shaman)現象,它廣泛存在于各種文化區域,通常這類人群主要司職民間的非傳統醫療、對陰魂和外在神靈佔據和騷擾進行魃除、作為靈媒進行超自然溝通等活動。
Bomoh的作法雖然“迷信”,但是它回應的問題和政客、分析家、普通公眾、科學家所在乎的事件要素是雷同的。然且,它明顯提示這個區域的人,即使高端政治能夠通過開會、建立準則、發佈宣言等方式解決問題,但是民間也許並不買帳。
在這個意義上,馬來西亞巫師出山尋找馬航的信息,對於有大量如《搜神記》《封神榜》《西遊記》《聊齋志異》等神魔通俗話本閱讀經驗的中國人來說,它其實提示著南中國海這一“政治治理單位”的民間語文和權力譜系的現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