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Sharer
选择您要替换的背景颜色:
【农历新年】背景图片:
个性化设定
 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3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教小常识

[复制链接]

142

主题

1

好友

4万

积分

版主

天算不如人算

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

2011精心分享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0-16 07:42 PM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寺、院、庵


寺,在古代本是朝庭机构的名称,如“大理寺”“太常寺”,又引申为官署。汉代设有鸿胪寺,用以招待四方宾客。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从西域来的僧人渐多,遂在洛阳建白马寺,专供外来僧侣居住。这就是佛教僧人居住修行之处所,都可总称为寺的由来。


院,本是寺内的一部分,寺内的别舍。后来佛教僧人也单独用院作为居住处所的名称,但院的规模一般比寺略小。


庵是专指佛教出家的女众(比丘尼)居住的处所。


佛教的寺、院、庭不能与宫、观、庙混为一谈。宫、观、庙不用在佛教上(只有藏传佛教用“宫”)
宫,原义是高大的屋字,过去皇帝的居处多称宫,后来道教供奉天地神明祖师等也可宫。


庙,是朝庭、民间、道教皆用,用来供奉祖宗、神、仙等。


观,是道教所专用。因此,寺庙并说,其意思应包含佛、道教修行之处所。如单独指佛教僧人居住处所,不能说寺庙。


二、和尚、僧、尼、法师

    和尚,是从梵文而来,原义是“师”。本是一个尊称,具有一定资格,能为人师的才能称和尚,但后来习俗上被作为一般出家男众的专用称呼了。

    僧,是僧伽的简称,本义是指出家佛教徒三人以上的团体,后来习俗把出家的个人也称为僧。无论男女,都可以称为僧,不能把僧和尼对举,作为佛教出家人男女的区别。

    尼,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是对出家女众的简称。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子受10戒的(其一般年龄在20岁以下)称沙弥,受俱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子受10戒的(一般年龄也在20岁以下)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法师,是佛教的一种称谓,指通晓佛法并善於讲解及致力修行传法的僧人,本不适用于一般出家人,但习俗也用作对僧人的尊称。


三、罗汉、菩萨、佛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罗汉果。修持佛法的人达到了脱生死,即不再生死轮回就叫阿罗汉。我国汉族地区佛寺常塑有十八罗汉像,其实本应是十六罗汉。据佛经上说,佛陀曾嘱咐他的十六位弟子不入涅

盘,住世济人。公元二世纪师子国(今与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记载了十六位罗汉的姓名,这本书由我国玄奘法师译出。后代画家画像时不知为什么却画成了十八罗汉,据推测可能是把庆友与玄奘也画了进去,但在标姓名时,虽把庆友标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却重复地把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标在第十八位罗汉上。宋代即有人指出这一错误,然而十八罗汉却已经在我国广泛流传开了。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缍(读朵)的简译音。菩提意思为觉悟,萨缍意译为有情意的生物或众生。大乘佛教认为,以阿罗汉果为修行的目标还不够,应修持佛果,即达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应先作菩萨,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

教化众生,度众生到极乐彼岸。佛经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国汉族地区影响较大的菩萨,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梵文的意译。意思为觉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觉有三个意思: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据称,阿罗汉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后二项,菩萨缺后一项,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到处有佛,其数如恒河之沙。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阿閦(读‘醋’或‘错’)佛、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

从佛身上说,还有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


四、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神,俗称四大金刚。佛教传说东南西北各有一神守护,故此得名。我国汉族地区寺院,常常在山门两侧塑上他们的像。其中,身为白色,手指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身为红色,手缠绕地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身为青色,手持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身为绿色,一手持伞、一手持银鼠的是北方多

闻天王。

    韦驮,也是佛教传说中的护法神。在我国汉族地区佛寺中,常被塑在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对释迦牟尼像,其形象为身穿古代武士服,手持金刚杵。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代高僧道宣梦见一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盘,教弟子守护赡部(南瞻部洲)遗法。”

    在我国一些寺院的山门两侧,还塑有两尊守护佛法的神将,一位张口,一位闭口,习俗称为“哼哈二将”。二人皆裸露上身,缠衣裳于腰部,于执金刚杵,容貌威猛。实则此二人也为佛教传说中的金刚力士,职责为守护寺院大门。由于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流传,民间遂根据二人张口、闭口的特点,附会为小说中描写的“哼将”郑伦和“哈将”陈奇了。


五、念佛及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是佛教徒思念佛的形象和功德,或念诵佛名号的一种修行方法。据说一心念佛,可以不生情欲,有助于达到解脱或死后往生佛国。小乘佛教念佛专指思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因认为有无数佛,故所念之佛也有许多。最盛行的念阿弥陀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也是梵文的意译,读为“那谟”(namo),是致敬归命,归依礼敬的意思。佛教徒常用来加在佛、菩萨或经典名称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与虔诚。阿弥陀佛简称弥陀佛,是大乘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佛经上说,西方有个极乐净土,所居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阿弥陀佛就是这片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该处。


六、念珠、木鱼、山门

    念珠,又叫佛珠或数珠,佛教徒在念佛诵经持咒时用它来计数和收摄心意。念珠质地有多种,佛教认为菩提子所做念珠功德最大,粒数也有多种,大都有其含意。

    木鱼是佛教法器之一。相传佛教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昼夜思道。木鱼有两种:一为园状,刻有鱼鳞,诵经礼佛时叩之,以调音节,一为挺直鱼形,吊于库堂前,粥饭或集合僧众时用之。

    山门是寺庙的大门。因为寺庙的大门多是三门并立(中大旁小),故称“三门殿”。又因寺庙多在山间,所以又称“山门”。


七、佛教的节日

    佛教有许多节,我国汉族地区佛教的重要节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诞节,亦称浴佛节。在这一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众们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佛象,并用各种名香浸水泡洗释迦牟尼诞生像,作为对释迦牟尼佛诞生的纪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孟兰盆节,另称中元节,民间习俗称为鬼节。“孟兰盆”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后来,在这一天寺院里都举行多种佛事活动,以超荐历代祖先。除上述两个节日外,在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盘日,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举行纪念活动。

    另外,与诸佛、菩萨有关的日子,寺院里,也常举行一些纪念活动,比较重要的如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菩萨生日,届时九华山地藏道场将举行盛大地藏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诞生、成道、出家的纪念日,普陀山观音圣地将举行重大庆祝活动。

〖佛教节日表〗

弥勒菩萨圣诞        韦驮菩萨圣诞

正月初一日          六月初三日

释迦牟尼佛出家      观音菩萨成道

二月初八日          六月十九日

释迦牟尼佛涅盘      大势至菩萨圣诞

二月十五日          七月十三日

观音菩萨圣诞        龙树菩萨圣诞

二月十九日          七月二十四日

普贤菩萨圣诞        药师佛圣诞

二月二十一日        九月三十日

文殊菩萨圣诞        阿弥陀佛圣诞

四月初四日          十一月十七日

释迦牟尼佛圣诞      释迦牟尼佛成道

四月初八日          十二月初八

〖观音斋期表〗

        正月初八        二月初七日        二月初九日        二月十九日

      三月初三日        三月初六日        三月十三日      四月二十二日

      五月初三日        五月十七日        六月十六日        六月十八日

      六月十九日      六月二十三日
七月十三日        八月十六日

      九月十九日      九月二十三日        十月初二日      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    十二月二十五日


八、四大菩萨

    在佛教众多菩萨当中,名声最大的有四位:观世音、文殊、普贤、地藏王。   

    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传说唐代避李世民名讳,略去“世”字简称观音。他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佛教认为他大慈大悲,遇难众生只要念诵他的名号,“菩萨即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解脱,故叫观世音。据说观音可以应机以种种化身救苦救难,所以有各种不同名称和形象的观音,如白衣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干手千眼观音等。观世音菩萨在印度原为男像,自传入中国后,逐渐被汉化,大约从南北朝起,他的塑象也由男转女,成为大受我国俗众欢迎的女菩萨,以至千百年来,有“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之称,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

场在浙江省普陀山。

    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妙德”、“妙吉祥”等。在佛教寺院中,他常塑在释迦牟尼佛的左边,为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常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并称,又文殊菩萨的塑象常是顶结五窑,手持宝剑,表示智慧锐利,最大的特点是骑着一头青狮,表示智慧威猛,相传他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普贤,是梵文的意译,亦译为“遍吉”。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右侍,专司“理”德。其职责是把佛门所倡导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他的塑像最大的特点是骑着一头白象。相传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现峨眉山万年寺有宋代铜铸普贤骑白象的造像。

    地藏,是梵文的意译。佛经说这位菩萨“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所以得名。释迦牟尼嘱咐他,在释迦寂灭,弥勒佛未生之前,救助六道众生。他即发下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宋高僧传》载,他转世为新罗(今朝鲜半岛)王子,自幼出家,唐玄宗时来华入九华山,建寺收徒,年99岁圆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现九华山神光岭有肉身殿,相传即为地藏菩萨的成道处。


九、东方三圣、西方三圣

    药师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这个位于东方的净琉璃世界,是佛教理想中的“净土”乐园。药师佛曾立下十二大愿,要使净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无病无灾,丰衣足食,解脱苦厄。药师佛除与释迦佛、弥陀佛在大雄宝殿共同享用人间香火外,还有自己的“药师殿”、“药王殿”。(与中国道教的药王庙是两码事),殿内正中为药师佛,两旁是他的左右胁侍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合称“药师三尊”,又叫“东方三圣”。药师佛的典型形象是左手持体,内盛甘露,右手持药丸。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经上讲,这里无任何悲痛和苦恼,居民们可以尽情享受诸种快乐,所以叫“极乐”。阿弥陀佛又被称作接引佛,他的左右胁侍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阿弥陀三尊”,又叫“西方三圣”。


十、落发、染衣和受戒

    俗人出家为僧,按佛门戒律规定,必须剃除须发,换上袈裟,这就叫落发染衣,以示从此脱离尘俗和烦恼业障。更衣之后,再通过隆重仪式,接受佛教戒律,就叫受戒。因为佛教戒律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的区别,受戒的仪式也各不相同,有的僧人,在受戒时还要在头上“烧痂”,佛家叫“爇(ruo)顶; 在头顶上点燃几个塔形残香头,让其燃烧至熄灭,以示“愿以肉身作香,燃点敬佛”的诚心。烧痂后留下的疤点,俗称之为“戒疤”。由于各人发心的不同,疤点的数量也不同。一般有一、二、三、六、九、十二几种。十二点表示是受的戒律中最高的“菩萨戒”,现已废除此制。


十一、弥勒菩萨

    弥勒也是与我国汉传佛教地区甚有缘份的菩萨。据佛经上讲,他本为释迦牟尼佛祖的弟子,先于佛入灭,上升到弥勒净土。释迦牟尼预言他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当下生人间成佛。因此,他即是佛门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因为是未来之佛,故现在还是菩萨。他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非止以上所载,尤其在我国五代时出了一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传说这个契此和尚身材矮胖,肚子特大,常用竹杆挑着个大布袋东游西荡化缘。他逢人便笑,言语无常却每多灵验,因而名噪一时。他圆寂时说偈道“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尽皆哄传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后世,许多寺院里照他的模样

塑造了笑口常开的大肚弥勒像。许多地区民间俗称他为“笑头儿和尚”,“大肚罗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也不径而走。当然,弥勒像和布袋和尚自有其不同之处。


十二、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又叫“龙神八部”、“八部众”,是佛教八大护法神,数量很多。具体如下:

  一、天众。“天”就是神。著名的护法二十诸天的大梵天、帝释天、四大天王、    韦驮、阎王等皆是。二十诸天常被供奉在大雄宝殿两侧,如杭洲的灵隐寺、    北京大慧寺、大同华严寺、普陀山慧济寺等。

  二、龙众。佛经上说,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这与中国的龙王传说十分相 似。

  三、夜叉。

  四、乾闼婆。是香神,又是乐神,多达6000多位。他们在佛面前弹琴唱赞歌时,  ‘三千世界皆为震动”。这是佛国的中央民族乐团。

  五、迦楼罗。就是金翅鸟神,大得不得了,两只翅膀张开,就有 336万里!他以    蛇为食,可除掉世间各种毒蛇,益于众生。中国的神魔小说中,把他说成是    在佛爷头上护法的大鹏金翅鸟。

  六、紧那罗。歌神。与乾闼婆各有分工,乾阅婆专管演唱俗乐,是流行歌曲音乐    家,紧那罗则专门演奏法乐,是专业音乐家。


七、阿修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其容貌丑陋,佛教收为护法。

  八、摩侯罗迦。是大蟒神,古印度是个多蛇并崇拜蛇的国家。大蟒神也被吸收为    护法神。


以上八部分,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统称“天龙八部”。



十三、五趣

    趣,趋向之义。五趣指众生由善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故又称五道,即地狱、饿鬼、畜生(傍生)、人、天五种,此中自天趣又别开阿修罗,故又总称六道。大乘多说六趣,说一切有部则说五趣。相对于无漏净土,悉以之为恶趣,总称五恶趣或六恶趣,地狱、饿鬼、畜生三者为纯恶所趣,故名为恶趣;人天为善恶杂业所趣,故亦名为恶趣。另从六趣本身,又将天、人、阿修罗称为三善趣,或三善道,将地狱、饿鬼、畜生称为三恶趣或三恶道。





收藏收藏0

142

主题

1

好友

4万

积分

版主

天算不如人算

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

2011精心分享奖

2#
发表于 2012-10-16 07:43 PM |只看该作者
佛教小常识 (结缘佛法之经典


  

  佛教四大金刚的寓意

  四大金刚,也叫四大天王,镇守释迦佛世界的四大部洲,手执宝物表示“地、火、水、风”四大劫,即表示四大皆空的含义。

  手执宝剑的称谓“南方增长天王”,叫毗琉璃,护持南方国土,能使人善根增长,持风(宝剑锋利),手持琵琶的称为“东方持国天王”,叫多罗叱,护持东方国土,是乐神领袖,持调,手持一把黄伞的是“北方多闻天王”,叫毗沙门,护持北方国土,其福德名闻四方,持雨,手里缠绕一条蛇的是“西方广目天王”,叫毗留博文,护持西方国土,是龙群的领袖,持顺。

  佛有三身

  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化身是用。

  法身就是如来,报身就是世尊,化身就是佛。一切众生与佛,都有法报化三身。

  报身、化身是有相的,不是真佛。

  如来”这个名号,也就是说明心性本来的那个现象,这个现象就是佛经所讲的相,也就是心相,心性起作用的一种现象。

  报身,就是我们现在父母所生之身,也可以说是化身。我们也可以成佛,所以佛也和我们一样。大家知道我们在此,皆因有相。佛可以拜供,可以塑造金身不是因为有相吗?

  据说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1。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造像是宋朝时代布袋和尚的形象(这个不多解释,大家都知道),满脸笑容,肚皮很大,表法的意思特别明显,呈平等心现喜悦相。弥勒菩萨教人们要拓开心量,包容一切,量大福大,健康长寿,事业有成。

  2。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从保持个人家庭、事业到整个社会的安定繁荣,再扩展到保持世界和平。持国天王代表尽职尽责,社会上人人都能负责尽职,这个目标就达到了。天王手持琵琶,弦松了不响太紧就断了。教人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到中道——恰到好处,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

  3。南方增长天王:增长就是今天讲的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日新,佛法讲精进。天王教我们不断求进步,德行要进步,学问要进步,技术要进步,生活水平要进步,不保守、不落伍、走在时代的前端。指导时代要有高度圆满的智慧,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剑——慧剑。

  4。西方广目天王:广目就是多看。善于观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总结经验。天王一手拿的是龙或者蛇,龙、蛇代表变化。社会上人、事、物变化多端,要仔细小心看清楚。另一手拿的是珠子,表不变,教人们以不变应万变,在变化中找出不变的原则,心有主宰。

  5。北方多闻天王:多闻天王代表做学问,增长见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伞表的意思是环保,防止污染,最重要的是要保护清净心,防止心地的污染。

  6。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地是心地,藏是宝藏。人们心地里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德才艺,怎样开发出来呢?依靠孝敬,孝养父母、尊敬师长是开采心地宝藏唯一德方法。因此地藏菩萨表孝敬,《地藏菩萨本愿经》被称之为佛门孝经。

  7。观音菩萨:把孝养父母、尊敬司长扩展到对一切众生德大慈大悲是观世音菩萨表法的重要意义。要以善心善念对待一切众生。不分国土、不分族类、不分彼此、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相关怀,永无间断。(最喜欢观音菩萨了,中国信仰最多的就是他了,也是古印度佛教中与中国汉化文化相结合的两大人物之一,另一个就是地藏菩萨)

  8。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慈悲、孝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理智、理性。文殊菩萨代表理性,代表智慧。

  9。普贤菩萨:普贤菩萨。代表实行,孝敬、慈悲、智慧,如果不能落实在生活上,不能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上就没有意义,就变成空谈了。所以普贤菩萨教给我们实践、实行、把地藏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的法门统统做到。

  10。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印度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无量觉”,是光寿无量的意思,我们见面的第一句话“阿弥陀佛,是祝你长寿、光明、智慧。也是要提醒你要警觉,放下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大公无私的对待一切事物。因此阿弥陀佛这句话含义深刻圆满,包含正大光明的心地,健康长寿和幸福美满。

  11。释迦牟尼佛: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报恩的意思最重。她是佛陀教育的创始人,第一代表尊师重道,第二是名号表法。这个世间人毛病多,病根有两条,一是没有慈悲心、自私自利,佛在名号上用释迦是梵语,翻成中文是仁慈的意思,叫我们对一切众生要仁慈。第二个毛病是自己心不清净,所以佛用牟尼,意思是清净,告诉我们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

  12。其他:香:香表“信”,代表戒定真香,见到香,闻到香,知道自己要修戒、定、慧,是修学的目的。

  灯:象征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每个人要有奉献精神,舍己为人,为社会服务。灯也代表智慧,光明。

  水:佛前供一杯水,要想到我们的心像水一样清净、平等。

  花果:佛前供花果代表修善因,得善果。提醒我们要深信因果,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13。为什么要供佛像?这点是最受争议的。供佛像有两个意思,第一是“报恩”。一切众生与我们都有恩,恩德最大的无过于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的教诲,这才真正觉悟,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供养佛菩萨是纪念老师,感恩不忘。第二个意思最重要,“见贤思齐”。佛是凡夫修成的,供养他的形象提醒我向他学习,也要成佛。要学佛的存心立愿,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向佛学习。不能把佛菩萨当神明看待,那就迷信了,就错了,就把佛教变成宗教,就不是教育了。

  十大佛教经典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舍利子是怎样来的

  所谓 舍利子 为个人修行成就之结晶,原来 舍利子 称为 舍利 ,后来才称为 (舍利子) .舍利 原是印度语译为(设立罗)....等各种不一之名称,其意义为(遗留物)或(灵骨) 舍利子不完全经由火化而得。

  舍利子的形成和做善事没有关系,主要是和生活习惯有关系,但是你做善事会长寿,这很重要.长期使用某一种食物,其中的某些元素在体内出现沉积,火化的时候受热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结晶。

  舍利子印度话叫做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

  白色的舍利子是骨骼的,黑色舍利子是属于头发的,红色的舍利子是肌肉的,也有绿色或五色班斓的舍利子。

  经上说,舍利子是一个人透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它十分稀有、宝贵。像佛陀涅盘后,所烧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当时有八个国王争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们将佛的舍利带回自己的国家,且兴建宝塔, 以让百姓瞻仰、礼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中国的六祖惠能,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

  舍利的种类,一般分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全身舍利是不需经过火葬,而全身不会腐烂,这种就叫做全身舍利,也叫肉身菩萨;碎身舍利,则是火葬后的遗骨。但也有一些舍利不是由人体变成的,如从天上、地下跑出来,或由油灯里生出,或由花朵生出的,还有一种是诚心供奉礼拜求得,舍利之中再生出舍利子的。而在《浴佛功德经》将舍利分为: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是佛的遗骨;二、是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是指佛所遗的教法、戒律。

  舍利[梵sarīra;Buddhist relics] 又作“舍利子”。意为尸体或身骨,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火焚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烬。

  舍利子的各种现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结石,结石主要成分是钙质或金属盐沉积,形态和水垢相似,也很易碎,这些东西在高温下都会变成粉末状的的氧化物.。结石病人数以千万,但只有修行者才会有舍利子。大德的舌头,心等没有骨质的软组织也可火化不坏形成舍利子.连念佛鹦鹉的舌头也能成舍利。何况体内结石数量及其小,否则会危及生命,但是有时候出现舍利子的数量极其惊人,而且色彩和形态各异。

  有的舍利子硬度极高,用铁锤敲打都锤砧俱陷,而丝毫无损。并不是常年吃斋和尚才会有,仅仅皈依一年往生的在家居士,焚化后遗骨上也出现了舍利子。

  当然,也有一部分所谓的"舍利"确实是没有完全烧化的骨质和牙齿,但结石是不可能经受焚化后成为"舍利"的。有些人用科学的名义把舍利子解释成结石,其实这种欺骗公众的做法,这些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伪科学"。

  有的舍利子硬度极高,用铁锤敲打都锤砧俱陷,而丝毫无损。有的舍利还会长大、生小舍利,等等等等,这些岂是现代科学所能臆测的?

  佛的十大弟子

  舍利弗 据《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大智度论》卷十一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持戒多闻,敏捷智慧,善讲佛法,称为“智慧第一”。

  目犍连 或作大目犍连,略称目连。据《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记载,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郊人,属婆罗门种姓。初与舍利弗同师“六师外道”,精通教法。皈依释迦牟尼后,侍佛左边。传说其神通广大,称为“神通第一”。

  迦叶 或称大迦叶。据《佛末得集经·大迦叶因缘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竺记载,下列屯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属婆罗门种姓。谓其苦行有德,少欲知足,常修“头陀行”(佛教12种苦修的总称),称为“头陀行第一”。传为佛教第一次结集的召集人。

  阿尼律陀 意译“如意”、“无贪”,或译阿那律。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十九和《大智度论》卷三等记载,迦毗罗卫国人,甘露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之堂弟。传说出家之初,因懈怠贪睡受责,后乃立誓不眠,勤勉精进,得天眼通,能见天上地下六道众生。称为“天眼第一”。

  须菩提 又作须浮提、苏补底,意译“空生”、“善吉”、“善现”、“妙生”等。据《撰集百缘经·须菩提恶性缘》、《增一阿含经》卷三等的记载,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人,属婆罗门种姓。以能深入理解佛法性空,故称为“解空第一”。

  富楼那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的略称,意译“满慈子”。据《佛本行集经·富楼那出家品》、《增一阿含经》卷三等的记载,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国师婆罗门之子。传说一出家即证阿罗汉果。因善于讲解佛教义理,以辩才出众,称为“说法第一”。

  迦旃延 旧译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常称摩诃迦旃延、大迦旃延。据《佛本行集经·那罗陀出家品》、《中阿含经》卷二十八等记载,古印度阿槃提国婆罗门之子。原出家学“外道”,后从释迦出家。谓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称为“论议第一”。

  优婆离 又作优婆利、优婆离、邬波离、优波利等,意译“近取”、“近执”。据《佛本行经集·优婆离因缘品》、《五分律》卷3等记载,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属首陀罗种姓。出家后奉持戒律,无所触犯,称为“持律第一”。相传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负责阐述戒律。

  罗罗 亦译罗护罗、罗怙罗、意译“覆障”、“障月”、“执月”,也称“罗云”。据《佛本行集经·罗 罗因缘品》、《翻译名义集》卷一等的记载,为释迦牟尼在俗时夫人耶输陀罗所生。15岁出家,为佛教有沙弥之始。谓其“不毁禁戒,诵读不懈”,密行超人,称为“密行第阿难陀 略称阿难,意译“欢喜”、“庆喜”。据《佛本行集经》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三、《五分律》卷三等的记载,为释迦牟尼的堂弟。释迦成道回乡时跟从出家。25岁起侍众释迦25年。曾劝请释迦接纳妇女为僧团成员,从此佛教僧团中始有僧尼二众。传说佛教第一次结集时,由他诵出经文。现存佛教经典以“如是我闻”四字为卷首语,以表明经文内容确系阿难陀亲耳听佛所说。谓其长于记忆,称为“多闻第一”。

  无间地狱的由来

  无间地狱出自《法华经》、《俱舍论》、《玄应音义》等佛经,音译即“阿鼻地狱”,梵文“Avicinar Aka”,“阿鼻”的意思就是无间。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之一,也是八大地狱中最苦一个。

  无间就是不间断的意思,这里的无间有五种。

  第一“时无间”,意思是时间没有间断的,也就是日夜受罪。

  第二“空无间”,也就是说受刑的空间一样没有间断,不能由谁来替代。

  第三“罪器无间”,也就是刑罚的器具没有间断,不停用各式各样刑具用刑。

  第四“平等无间”,是指无论男女身份,都是平等的,同样要受刑。

  第五“生死无间”,是说不要以为死了就不再受刑

  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说,地狱可分四大类:

  1.八大地狱:八大地狱是此道最根本,到处充满火焰,所以也叫八热地狱,最底层就是阿鼻地狱,亦即无间地狱。

  2.游增地狱:八热地狱每一个都有四门,每门又有四小地狱,共一百二十八地狱。凡是从八热地狱出来的众生,要一一游历此处受苦,所以称为游增。

  3.八寒地狱:极为寒冷,此处众生常因寒冷而悲号,身体也冻得变色。

  4.孤独地狱:在人间的山间江边等过著孤独、非人的生活,可说是人间地狱。总计八热、八寒、游增、孤独,地狱共有十八处。

  佛教"四大皆空"指哪四大?

  指构成一切物质的四种要素。又名四大种、四界。即指地大、水大、火大、风大。此四种元素之体遍存于一切物质,故称为大。依《俱舍论》卷一所述,地水火风皆非指世间人所谓的地水等,而是以唯身根能感触,‘无见有对’,属触处所摄色者为四大。

  所谓四大,即︰以坚性,能任持物者为地大;以湿为特性,能摄收物者为水大;以暖为特性,能成熟物者为火大;以动为特性,能增长物者是风大;此四大相倚而造极微,极微相聚而成色法。又以其能造,故名种。以其体宽广能遍一切色法,故名大。

  佛的十种称号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圆满。佛有十种德号,这十种称号是:

  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比如称释迦牟尼佛或称释迦牟尼如来,都是一样的。但称释迦牟尼为如来佛就错了。因为如来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称,并不说明是某佛,正像称人为先生阁下不能说明是某人一样)

  应供:应该受到人和天的供养。

  正遍知:全面的、真正的知道一切佛法。

  悉知三明(宿命、天眼、漏尽)和五行(圣、梵、天、婴儿、病)。

  善逝:非常自在地入于涅盘。

  世间解:能了解世间的一切事理。

  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

  调御丈夫:能调整治理修行方法的大丈夫。

  天人师:佛是一切天和人的导师。

  佛世尊:佛应该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

  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

  供花、果、燃灯、香有何意义?

  在佛案前,一般都供以花、果,并燃点灯、香。究竟其中有什么意义呢?是不是用来装饰?抑或是给佛菩萨闻的,吃的呢?

  在佛案前供花、果、灯、香,其实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并非一般人以为去探访朋友,多带几个鲜果,一束鲜花,以表示友善那么简单。供奉的佛像是用木、石等物塑成,又怎么会吃、会闻,更不会看,那又怎么需要你点灯去照明呢?

  那么为什么寺庙或家中的佛案前,又放满那么多花、果,并且入寺庙都习惯烧支香,并在佛案前点起油灯或莲花灯呢?

  那完全是为人而设的。是完全为教育我们,警醒我们而设的。

  花是代表因。

  所谓“花开结子”,花是结子的因。没有花开的过程,也表示未有结果的收获。佛案前供花是提醒弟子要多播种成佛的因,将来才有成佛的果。什么是成佛的因呢?一切利他的善行,一切自净的提升都是成佛的因。有了代表因的“花”的提醒,我们才会常常自勉自励,检讨自己的行为,向着成佛的目标前进。

  果是代表结果。

  佛教最重视因果法则的,万事万法不离因果,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细微至一言一行一念,都有因有果。所以看到鲜果,便提醒自己要小心观照自己的举心动念,希望有善果,就必定在举心动念间含藏善因善意。佛教徒希望达到最高的果是什么呢?就是成佛果。即是能够“自觉、觉他、觉满”,智能慈悲都最圆满。为了提醒自己要达到这个圆满的佛果,所以佛教徒常把鲜果供在佛案。这个鲜果并不是送给佛菩萨吃,以换取世间报酬的。

  点灯发出光明,光明是代表智能。

  所以点灯乃代表启发智能。这个智能包括了世间智能及出世间的智能。所谓世间智能是指一般的聪明才智;出世间智能是指了解宇宙万法现象存在的真实法则(主要有三:无常、无我及不二,恕不在此详谈)。点灯的另一个意义是燃点自己,照亮别人。所以传统式的寺庙都保留着燃油灯,当油在燃烧时,灯蕊也一直在发亮照明,是用来提醒学佛者应常抱着贡献自己,服务众生的牺牲精神。香是有摄心的作用。因为燃香会发出香气,并且有个袅袅上升,从香气及烟雾可以传达讯息,所以古时候的诸侯亦以烟为号,作为彼此间的一种默契及信用。至于好的香料所产生的香气,对心身有宁神镇静之用。所以佛教徒烧香,乃是表示愿意摄心生信,誓言降伏自己的烦恼,依着佛陀所教授的正道寻求究竟的解脱。明了了这个内涵真正的意义,也就不致流于计较烧头柱香或一次烧几十支香的执着了。

  佛法的真实利益在于减少我们贪瞋痴的烦恼执着,但为了易于教导众生,所以才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醒我们,引导我们。

  佛教放生

  一、放生就是救命

  放生就是救那些被擒被抓,将被宰杀,命在垂危的众生的命,而众生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救他们的命,他们感激最深,所以功德至大!

  二、放生就是还债

  我们今生累劫以来所造的杀业早已无量无边,放生就是出钱出力来救赎众生的性命,以偿还以你我们所积欠无数的杀债。

  三、放生就是救急

  放生与其他的功德不一样,是救命在旦夕,随时将被宰杀的生命,是千钧一发,刻不容缓的行动,就好像是医院的急诊急救一般,一个刹那,一个行动便可挽救成千上万无数的生命,所以功德至深!

  四、放生就是慈悲

     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心是学佛的根本,而放生则是为了解除众生的苦难,起慈悲心予以救赎的一种行为。放生可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在放生的过程中,慈悲心获得最大的培养,常常放生,慈悲心常常滋长,与佛心更相契,与佛更容易感应道交,学佛道业更容易成就。

  五、放生就是觉悟

  任何一个众生的佛性与我相比毫无或缺,或贰无别,因而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珍贵的。在放生中让我们觉悟到众生皆知贪生怕死,皆知趋吉避凶,皆有喜怒哀乐,与我相比,完全相同;众生更皆具备真如佛性,一旦业尽情空,未来皆能成佛,所以救一众生如同救一佛子,更等于救一未来佛。

  六、放生就是实践

  与其空口说得万言,不如老实行得一字。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实践。在放生真实的行动中,真正去培养慈悲,真正去解救生命,真正去为众生皈依念佛忏悔回向,真正去体会众生平等一如,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道理,真正做到自利利他,这样的修行才能真正得到利益。

  七、放生就是积极

  吃素与放生是学佛人行持上最重要的二件事。但吃素只是止恶,是消极地不再造杀业,不再积欠新的杀债;而放生却是扬善,是积极地救赎生命,偿还以前所欠的杀债。吃素而不放生,以前欠的杀债还是有果报的;放生而不吃素,所赚得的功德又因为吃肉杀生都赔光了。所以吃素放生是一体的二面,须要相辅相成,同时并行,效果才会显著。

  八、放生就是方便 `

  我们当天放生,当天无数身陷牢笼的众生马上获得了自由,当天无数濒临死亡的生命马上重拾了生机,无限的功德当天马上可以获得。并且不管一人多人,钱少钱多,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发慈悲心,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放生。放生不像其他功德,不须要等待机缘,自己可以主动进行;不须要依赖别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千千万万人一生中做不到的功德,我们可以经由放生在短短的时间内独自一人完全成就,若更能以此广为提倡,功德更加不可思议,所以放生功德最为第一,非其他小善所能比!

  九、放生就是改命

  我们今生的命运遭遇是因为多生以来所造无数的善恶因缘所呈现的一个结果,造善因就得善果,造恶因就得恶果。但未来的命运却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透过积福行善,诚心忏悔,我们的命运可以完全改变过来。而放生的功德最大,既直接又快速,改变命运的力量最为显著。

  十、放生就是解冤

  每一个众生在多生累劫以来,都曾经与我们结过冤仇,冤仇既结,怀恨在心,必当伺机报复。而放生正可以解冤释结,化敌为友,避免彼此的冤冤相报!

  十一、放生就是消灾

  灾难不幸之所以发生,都是源于我们以前所结的冤业,所造的杀业而来。放生解救众生的命,免除了众生的死难,也同时消除了我们的宿业,免除了未来源本应该偿受不幸的业报,这是因果必然的道理。

  十二、放生就是治病

  其实疾病绝症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以前我们杀生所感召的杀业而来。既造杀因必结杀果,既造杀业必受杀报,解决之道就是放生,偿还杀债,消除了疾病根本的杀因,病苦自然好转。

  十三、放生就是救亲

  每一个众生在无始的轮回中,都曾与我们互为父母、子女、手足、亲眷,只因彼此业缘不同,今朝我幸而为人,彼不幸沦为畜生,放生就是救拔我们累圠以来的亲友眷属,使其重拾生机,安享天年!

  十四、放生就是延寿

  每个人都希望长寿,放生救赎生命,延长了无数众生的生命,也必然同时延长了自己的寿命,这是因果必。

  十五、放生就是福善

  救人一命胜造七层浮屠,而每一条生命都是平等珍贵的,所以救一众生,功德已无量无边,更何况救众多生命!放生就是积最大的福!放生就是行最大的善,积福行善,所有功德,莫过放生!

  十六、放生能助生西

  放生三施俱全,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放生一举尽得,修行人以念佛为正行,以放生为助行,念佛为主,放生为从,如此修行,如顺风之帆,顺水之舟,用力少而成效多,以此无上殊胜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大业必能稳操胜卷,高登西方九品莲台必是指日可待!..

  念阿弥陀佛的好处

  昔有人问六祖:“念佛有何利益?”

  六祖答曰:“念此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为万世出世之妙道,成佛作祖之正因,是三界人天之眼目,是明心见性之慧灯,是破地狱之猛将,斩群邪之宝剑,五千大藏之骨髓,八万总持之要门,十方虚空之无际,广大一性之圆明,开黑暗之慧灯,脱生死之良方,渡苦海之舟航,出三界之径路,是本性弥陀,是唯心净土,即是本师,即是化佛,最尊最上之妙门,无量无边之功德。”

  佛教礼仪

  一、佛教称谓的分类及其含义

  佛教称谓大致分为身分性称谓、礼节性称谓;其中又可分为书面称谓和通俗称谓,前者用于文书、信函之中,后者用于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之中。

  (一)身分性称谓

  身分性称谓又可分为戒律性身分称谓、职务性身分称谓。

  1、戒律性身分称谓

  佛教徒有四众和七众之分。四众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七众则是在四众之外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这7种名称均为梵语译音,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用的书面称谓。

   比丘:又称絆刍、乞士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戒,约250条)的男性出家人。俗称僧、大僧等。

  比丘尼:又称絆刍尼等,特指受过具足戒(比丘尼戒,348条)的女性出家人。俗称尼、二僧等。

  据戒律规定,受过具足戒的出家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僧伽,可穿三衣(袈裟),具有收徒、授戒、传法、接受俗人供养的资格。受具足戒年龄一般在20岁至60岁之间。

  沙弥:特指已剃度、受过沙弥十戒,但尚未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年龄多在7岁至20岁之间。但20岁以上、一直未受具足戒的沙弥也不少。

  沙弥尼:特指已剃度、仅受过沙弥十戒,尚未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式叉摩尼:又名式叉摩那,义为学戒女。特指准备受具足戒、先修学两年四根本戒和六法阶段的沙弥尼。

  以上为佛教出家五众。一般来说,男称为僧,女称为尼,相对于在家信众都可称为师傅。

   优婆塞:译义近事男、清信士,特指皈依三宝(佛法僧)、信奉佛法的在家男信众,俗称居士。

  优婆夷:译义近事女、清信女,特指皈依三宝、信奉佛法的在家女信众,俗称女居士。

  以上为佛教的在家二众。他们可受三皈、五戒、八关戒斋、菩萨戒等,具有供养三宝,修学、护持、弘扬佛法的义务。

  此外,以上七众还有以下一些称谓:

   沙门:亦称桑门,意为息心修道。为古印度对一切出家修行者的泛称,在我国则专指佛教僧侣。

   和尚:亦称和上、力生等,意为“亲教师”或师傅之义。原指僧人对寺院方丈等长老的称呼或受戒者对授戒师的称呼。后来俗化,泛指男性出家人。

  尼姑:为汉地对女性出家人之俗称。

  喇嘛:义为最胜无上,广义上说相当于汉地“和尚”、“师傅”的意思。为藏传佛教对男性出家人的统称。

  僧伽:简称僧,意为和合众,本指三人以上的僧团。后与道士相对,泛指佛教出家人。

  头陀:译义抖擞,特指一类修12种头陀苦行的苦行僧。

  行者:本指在佛寺中服杂役、没有正式剃度的出家修行者。后泛指云游僧、禅僧或修行者。

  缁素:为僧人与俗人之合称。因过去僧服多为缁(黑)色,而古印度俗人多穿白色(素色)衣服,故以缁代指僧人,以素代指俗人。

  居士:为佛教在家男女信众的统称。中国古代把有学问的隐士称为居士,转而为佛教所用,意为居家修道之士。

  白衣:印度属热带地区,俗人多喜穿白色衣服,故佛教常以白衣指代俗人和居士。

  在家人:与出家人相对应,指在家信徒或一般俗人。

   2、职务性身分称谓

  佛教职务性身分称谓在我国特别多,也很重要。自南北朝建立僧官制度以来,各个朝代按行政区划设立了许多的僧官,名目繁多,如僧正、僧主、沙门统、昭玄统、僧录、僧统等等,现已不适用了。近代社团组织兴起,佛教界也建立了各级佛教协会和居士林等组织,于是佛教徒中有了会长、副会长、秘书长、林长、干事、主任等头衔,这与各界没什么差别,故不需赘述。人们遇到比较多、易于混淆的是负责寺院管理的和从事佛教法务的职务性称谓,下面就略作介绍。

  早期佛寺的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维那三纲负责。自唐代禅宗大兴,百丈禅师创立丛林清规以来,天下风行,丛林制度日益健全,寺院执事也越来越多,按东西两序排列,大丛林的执事可多达48位甚至上百位,方丈以下主要的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监院、知客、僧值、维那、典座、寮元、衣钵、书记)。

  上座:原始佛教将僧人依戒腊年限之长短分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年至20年)、上座(20年以上)。后转而为寺院职务之称。上座为一寺之长,主要是弘讲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后称为方丈或住持。也用于对有德行之僧或僧腊较高者的尊称。`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负责一寺实际事务。唐代以后也称寺监或监院。

  维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众僧杂务,调和僧众纠纷,辨别度牒真伪等。又负责僧众纪律事务。唐代以后维那成为丛林八大执事之一,主要负责宗教仪轨、佛事唱念等。

  住持:为一寺之长,有护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即住持。因其所居之处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为全寺修行之模范,掌禅堂中号令之权。

  西堂:为西堂首座,辅助方丈教导修行的僧人

  后堂:为后堂首座,负责后堂修行之事务。

  堂主:居首座之下,负责禅堂、念佛堂之事务。

   监院:负责协助方丈或都寺监理寺院总务。古称监寺、院主、主首、寺主,后为特尊住持而改称此名,俗名当家。大寺可设数名监院。

  当家:为监院之俗称。

  知客:为客堂负责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设数名知客。

  僧值:又称纠察,管理清规执行情况及僧众威仪。

  典座:为厨房、斋堂负责人,管理僧众伙食及信徒供斋等事务。

  寮元:为云水堂负责人,管理来寺挂单僧侣的事务。

  衣钵:为方丈室负责人,帮助住持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书记:掌管寺内文书往来之事。

  化主:一、指丛林中负责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丛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丛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为烧香侍者、书状侍者、请客侍者(帮助接待客人)、衣钵侍者(帮助掌管住持钱物)、汤药侍者(负责住持的饮食、医疗杂务)、衣物侍者(帮助浆洗衣物)等。

  此外,大丛林中通常还设有副寺(管财会)、直岁(管农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经楼)、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卫生)、庄主(管庄田、领地)、园主(管菜地,或称菜头)、塔主(管理塔院)、门头(负责门卫)、磨头(管理磨坊)、净头(管环卫)、毛头(管理发)、司库(又名库头,掌管仓库)、参头(司掌法事礼仪)等等。

  (二)礼节性称谓

  礼节性称谓包括:1、具备一定资格的荣誉性称谓;2、出于礼貌的尊称、敬称;3、出于礼貌的自谦之称,等等。它们在佛教称谓中占有相当比重,比较复杂,用得也比较滥,应特别重视。

  法师:本是一种学位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可称为法师。而现在汉地用起来比较滥,往往将它与居士称谓相对应,作为僧人的通称。

  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能为人讲说的僧人。如唐代玄奘法师就是一位三藏法师。

  经师:指善于诵读经文或精通经藏的僧人。

  律师:对善于记诵或讲解律藏的僧人的敬称。

  论师:指精通论藏、善于讲解经义的僧人。

  禅师:指通达禅理、善修禅定的僧人。

   阿奢黎:又作阿奢梨、阿只利,略称奢黎。译作教授、轨范师、正行者。指能矫正弟子们行为并给予教授之僧,故又称导师。密宗指灌顶师等。

  仁波切:藏传佛教用语,义为上师。依密乘之规定,能担任轨范师(阿奢黎)的上师须具备下列条件:1、须有正统传承的根本金刚上师之密法灌顶。2、从金刚佛至自己的根本上师,其间所有密法之传承灌顶皆须圆满无缺,不可间断。3、须受本尊大灌顶(阿奢黎灌顶),精通显密佛法及菩提心学,并具备火供、坛城等修法材料,熟悉诸经轨所说之修法。4、自己有能力传授密法时,须经根本金刚。

  上师许可,方能担任上师阿奢黎,为人传法灌顶。圆具上述条件后,依照西藏之习惯,即可称为“仁波切”,意指转世尊者。

  上师:为藏语“仁波切”的汉译,一般指具有一定学位、能为人传法灌顶的阿奢黎。又称金刚上师。藏传佛教特别重视师承,要求学法者除皈依三宝外,还须皈依学法之师,并将其尊之为上师。

  活佛: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意思是“转世者”或“化身”。而汉族人习惯将他们称为“活佛”,其实是不确切的,不如仍称他们为“朱古”或“呼毕勒罕”,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曾提议称他们为“转世尊者”。

  长老:指年龄长而法腊高、智德俱优之大比丘。又称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旧等。禅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内有智德、外有胜行的僧人,以喻其出类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称。后泛用作对德行兼备之僧的尊称,亦用于对一般僧人的敬称。

  大德:梵语婆坛陀,指有大德行的僧人,后泛指高僧。近代以来,使用范围扩大,凡对有德行之人,不论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词来尊称。

  大师:佛经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众生之师范者,称为大师。汉地通常将人师中之通晓佛教教义且有盛德者尊为大师。原有较严格的规定,不可妄称,往往由朝廷封赠。后泛指有德行之僧,甚至用于对一般僧人的尊称。称谓过滥,反倒是对佛教的亵渎。

  师父:对僧人的敬称,犹言以师、父般的礼敬。此词现通用于对出家男女二众,用得也比较滥。其实一般称为师傅即可。

  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导人于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胜友等。

  善男信女:泛指一切归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经中常称作“善男子、善女人”。

  贫道:为僧人的自谦语。僧人以道德为尚,而自谓道贫德乏,以示惭愧、自谦。

  禅和子:亦称“禅和者”,指一般禅僧或参禅的伙伴。

  戒子:指戒场中求授三坛大戒之僧人。

  释子:即僧徒。僧人出家,从释迦之教,皆舍本姓而从佛姓,故名释子。

  衲子:僧人自谦语,又称做衲僧,因禅僧多穿一身带补丁的衲衣游方各处而得名。

  佛子:众生受佛戒者之称;又为菩萨之通名,因其能绍继佛种;又总称一切众生,因为他们都具有佛性。

  弟子:随师受教者之称。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三宝,故以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教师),而自称为弟子。因学于佛陀之后,故称弟,闻佛法而生解,故称子。二、对亲教师而言。三、亦可作自谦之词。

  檀那:意译为布施,即给予、施舍之意。《翻译名义集》卷一:檀那又称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贫穷海,故称檀越。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为檀那。后引生为施主之称。

  施主:原为佛门中人对施舍者的称呼。后来成为僧人对来寺院进香礼佛者的敬称。

  龙象:喻指修行勇猛、具大力量的人。多用来称赞住持正法的出家人,称之为“法门龙象”。

  菩萨:义为觉有情、大心众生。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圣贤,如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大势至等菩萨。现实中往往借用于对那些肯发心、修行精进、广做善事的居士的称誉。

  护法:护持佛法。上自梵天、帝释、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护佛法之人,皆称之为护法。常用于僧人对居士的敬称。

  二、汉传佛教称谓的特点

   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对于称谓也是十分关注的。许多称谓不仅表明一个人的身分、地位,还可反映出人们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行为价值取向。因此,研究佛教徒称谓的涵意及其演变、运用情况,对于了解佛教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加深对佛教与佛教徒的认识,都有一定的意义。经初步研究,我认为汉传佛教称谓具有如下几大特点:

  1、汉传佛教称谓众多,或译音,或译义,或同名异义,或同义异称,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有缘自古印度的,又有缘自我国西域及蒙藏地区的,它们伴随着佛经的翻译、弘扬和各国各民族佛教徒的交往而大量传入汉地,与华夏文明相结合而蔚为大观,并传入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因此汉传佛教称谓实为多种文化作用下的产物。

  2、佛教称谓中国化、民俗化倾向十分突出。一是文化性的梵汉并行的称谓不少,如乞士、檀越、檀徒、释子、禅师等;二是从事佛教管理与弘扬佛法的职务性称谓多,如我国僧官称谓、丛林执事称谓大量涌现;三是颇具伦理色彩的民俗化称谓众多,如师父、师爷、师兄、师太、尼姑、佛子、戒子、弟子等称谓不胜枚举。

   3、中国佛教基本属于僧伽佛教,因此绝大多数佛教称谓都是关于僧人的,用于在家信众的极少,从以上介绍即不难看出。这种情况在近代稍有改变,如大德、大师等就不限于僧人了。

  4、佛教礼节性称谓特多。如宗师、国师、导师、大师、师父、上师、法师、大德、弟子

  贫道、拙缁、衲子等等。与南传、藏传佛教不同,汉传佛教没有严格的僧阶、教阶及学位制度及其标准,因而礼节性称谓往往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虚伪浮滥之风,造成对佛教的亵渎、轻视。

  三、佛教称谓的运用及其要求

  称谓的运用往往随时间、场合及人际关系的不同而不同,本无一定。不过在特定情况下又有约定俗成的称谓习惯。运用得好,既显得有礼貌,言语得体,又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达到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目的,否则事倍功半。可见称谓之重要。

  在佛教界,对称谓的运用一般有以下一些要求:

  1、了解各种常见佛教称谓的准确含义,从而根据僧俗、男女、长幼、所任职务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称谓。

   2、对于僧尼,尤其是年长的、有学问的、有德行的和有身分的僧尼,要多用礼节性称谓,但切忌滥用溢美之词。因为在末法时期,有学有修有证者太少,若名实差距过大,一是怕对方承受不起,徒增虚荣之心;二是高僧大德满天飞,易让人对佛教心生轻慢,以为佛教不过如此。用礼节性称谓要出于恭敬心、诚心,这样于法相应,于己有益。否则涉嫌讥讽或谄媚。一般来说,对于僧尼均可称为师傅,也可在其前冠以法名或职务名,如说某某师傅、当家师傅、知客师傅等;对于自己的皈依师或年长德高者也可称为师父;对于有学问或有一定身分的僧人,可称为某某法师;对于寺院方丈可称为某某大和尚或某某长老;对于很有德行、具一定声望的法师和居士,可称为某某大德等。若是自称,僧人可称贫道、拙僧、弟子、晚学等;是居士可称白衣某某、弟子某某、学人某某。至于在戒场、法会、佛事活动等特殊场合,可根据要求作灵活变通,或称戒和尚,或称阿奢黎,或称上师,或称禅师等等。对和尚、尼姑这两个称谓要慎用或不用。在书信中,称谓和礼貌用语要求更严一些,体例和语气要求一致。

  3、对于在家信众和俗人,也要尽量用礼节性称谓,但忌用过溢之词和太亲昵的称谓。无论对方身分高低,都要以平等心、爱护心相待,这样于彼有益,于教有利。一般来说,对于到寺院朝礼或参学的在家人,不分男女,都可称为居士、善信,或在其前冠以姓氏,称某某居士;对于来寺做佛事、功德者,称为檀那、檀越,或称某某施主某某功德主;对于关心寺院或在某一方面有功于佛教者,可称为护法;对于信仰虔诚、很有德行者,可称为某某大德或大居士。在书信中,除上述称谓外,还可用某某贤士、某某仁者、某某道友等。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社会通行的称谓,如先生、教授、同志等。

  4、僧人与僧人之间,可视不同的场合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实而称,应多从道上会。若是平辈,一般的可直接在法名后加师,称某某师,也可称某某法师;若是同门,也不妨称某某师兄、师弟等。但伦理性的称谓如师爷、师叔、师侄、师孙等慎用或不用,以免落于俗套,在十方丛林中尤需慎用。

  

  佛教节日

  佛教有许多节,我国汉族地区佛教的重要节日有两个:一是四月初八日的佛诞节,亦称浴佛节。在这一天,寺院里要举行“浴佛法会”,僧众们以香花灯烛茶果珍肴供养佛象,并用各种名香浸水泡洗释迦牟尼诞生像,作为对释迦牟尼佛诞生的纪念。

  二是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另称中元节,民间习俗称为鬼节。“盂兰盆”是梵文的意译,意思是“救倒悬”。佛经传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犍连看到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苦,如处倒悬,便求佛救度。释迦牟尼要他在七月十五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其母解脱。后来,在这一天寺院里都举行多种佛事活动,以超荐历代祖先。除上述两个节日外,在二月八日释迦牟尼出家日,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盘日,腊月初八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中也要举行纪念活动。

  另外,与诸佛、菩萨有关的日子,寺院里,也常举行一些纪念活动,比较重要的如农历七月三十为地藏菩萨生日,届时九华山地藏道场将举行盛大地藏会。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的诞生、成道、出家的纪念日,普陀山观音圣地将举行重大庆祝活动。

  【佛教节日表】

  弥勒菩萨圣诞 韦驮菩萨圣诞

  正月初一日 六月初三日

  释迦牟尼佛出家 观音菩萨成道

  二月初八日 六月十九日

   释迦牟尼佛涅盘 大势至菩萨圣诞

  二月十五日 七月十三日

  观音菩萨圣诞 龙树菩萨圣诞

  二月十九日 七月二十四日

  普贤菩萨圣诞 药师佛圣诞

  文殊菩萨圣诞 阿弥陀佛圣诞

  四月初四日 十一月十七日

  释迦牟尼佛圣诞 释迦牟尼佛成道

  四月初八日 十二月初八

  【观音斋期表】

  正月初八 二月初七日 二月初九日 二月十九日

  三月初三日 三月初六日 三月十三日 四月二十二日

  五月初三日 五月十七日 六月十六日 六月十八日

  六月十九日 六月二十三日 七月十三日 八月十六日|

  九月十九日 九月二十三日 十月初二日 十一月十九日

  十一月二十四日 十二月二十五日

  

  佛教之中的人生二十难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镇难。

  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JBTALKS.CC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 |Share

GMT+8, 2024-11-18 08:34 PM , Processed in 0.115565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Ultra High-performance Dedicated Server powered by iCore Technology Sdn. Bhd.
Domain Registration | Web Hosting | Email Hosting | Forum Hosting | ECShop Hosting | Dedicated Server | Colocation Services
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Copyright © 2003-2012 JBTALKS.CC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联盟网站:
JBTALKS 马来西亚中文论坛 | JBTALKS我的空间 | ICORE TECHNOLOGY SDN. BHD.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