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0
- 人气
- 10
- 主题
- 142
- 帖子
- 2252
- UID
- 198622
- 积分
- 48750
- 阅读权限
- 105
- 注册时间
- 2009-2-11
- 最后登录
- 2021-10-24
- 在线时间
- 9674 小时
|
佛学基础知识(一)
业力与轮回
十二因缘
三法印
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1、业因:我们再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著,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著;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1)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2、以业的性质来分。
(1)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2)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
(3)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扒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的扒了一下,这就是无记业。有人说无记业没有果报,这是不正确的,大乘佛教认为,无记业是有果报的,比如说,在一起飞机意外失事的事件中,当时机师并没有生起杀害搭客之心,但是当一些搭客在命终时,可能生起嗔心,怪罪于机师,认为这是他的疏忽所致,将来那位机师就可能要受到果报。善恶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依佛教的因果业报来说,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所以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1)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关系密切,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2)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同享用的;有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新加坡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业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1)定业:有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以肯定,称为共业。比如杀人,果报是将来坠入地狱,称为报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也肯定,称为定业。如果坠入地狱的时间不肯定,称为不定业。在佛经中说,杀父母亲的业是逆罪,死后下一世必定坠入地狱,称为定业。
(2)不定业:有一些业的‘果报’与‘受报的时间’都不肯定,称为不定业。经常听说拜佛忏悔消业障,如果我们有深入经藏的话,就知道佛陀有三不能,其中一项就是‘定业佛不能转’比如杀父杀母,定业不能转,今生死后必定坠入地狱,任有你怎样拜佛忏悔,都无法改变它的果报。但是不定业就不同,可以通过拜佛忏悔,修行来改变它。所以有许多人想靠忏悔来把一切的业消灭掉,这是不可能的。有些定业没办法转,一定要受报,那佛陀不是很差劲,没有能力吗?那也不是这样说,佛世时有一位阿 世王,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是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
(1)引业:我们造了某些业,可是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称为引业。
(2)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有不同,此为满业。业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意三业,有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三、业的活动:
我们造业后,来世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日年复年的生活著,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故我们的业报不一定是前世带来的,有些是今世做,今世受。比如说抽烟,今生通过一些因缘,你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可能下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种行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不应该误会业是前世带来的,我们可通过修身,修戒,修心和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如有人认为生病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以转变业果,因为不是所有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不定业,它是随著不同的因缘而转变相续下去的。我们的业如瀑流,并没有停止不变的业因,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而是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后,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如果影响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它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果报。打个比喻:你小时候打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一个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的恶念—杀心。这个恶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它一直延续影响扩大,使你将来会打老鼠,乃至以后会杀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都是过去业的活动所形成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我们对它内心执著,又升起新的内心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也是我们业的活动与果报。
四、业的造作者: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再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著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同样的也没有人在造业,而是烦恼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没有主人,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你有修行,嗔心就会消灭,所以嗔心没有主人。以佛法来说,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互相一个接著一个的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五、业的止息: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余涅槃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这是断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水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会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如果用它来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莫可以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六、业的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偿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这个业也是万法,除了一些少数的无为法以外,一般的法都是业的作用。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1)、‘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淩晨二点到六点,坐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合适生灭?又比如我们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那它何时不见掉?我们不能够看不到冰就说它不见掉,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灭掉。同样的,我们看到雾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在坐在那儿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
只不过经过一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到看到有一个自体,自性的‘雾’,就认定它在或不在,结果就发现它生,它灭。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蒸发,‘雾’慢慢不见掉,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所以业报也是如此,它没有生,因为没有自性;因为没有生,所以它没有灭。
(2)、‘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在烦恼,待会儿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不实在的东西做出来的东西,怎么是实在的哪?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脱。既是说:如果业是实在的,我们就不可能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如果业是实在的,有自性的,我们把执著放下的话,那么这个业还是存在,阿罗汉就不可能解脱生死了。
七、轮回之迷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那里去?我们没有宿命通,不知道过去世怎样来?我们没有天眼通,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生起一些邪见,胡思乱想,想出一套道理。
2、当我们还活著的时候,听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八.轮回的证据
(1)再生转世的记载:有些人能记得他的过去世,今生是从哪里转世而来,被人家报导出来;中国有这样的事,印度以前就有了,现在的西方也有这样的报导。
有一个人,他出生后还记得前生的父母亲、儿子;是某个地方的人;住怎样的房子等等。有些科学家,或好奇者带他去寻找,结果找到了。他的前世的儿子已经变成老公公,他说出那个人名字,小时候所发生的事情,结果证实是他前世的儿子,那些科学家以及好奇者都相信他。
十多年前《海峡时报》曾经记载了一个女孩,她自称前世是埃及一个法老王的婢女,法老王死后,他是其中的一个陪葬者,她被关在金字塔里,不能出来,就死在里面。由于它记得法老王埋葬的金字塔的入口处,并且知道怎样开了,她带专家去试验,结果发现真的是如此。这就是再生转世的真实记载,这就证明了我们有前生。
(2)通灵的现象:既是灵媒,这些人能与死人通消息,这种现象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些灵媒的神识可以离开身体,让死者上他的身讲话,这声音就是死者的声音,这证明人死后并不是一了百了,还是在活动中。
(3)天才儿童:他们生下来不必学习就有特别的能力。最近报道一个六岁的女童,他的父亲发现她有特别的能力,他放下电脑的工作,专心教导她,结果十二岁的她考上了大学,十六岁要考取博士学位,她的愿望是要当一名大学教授。一些天才音乐家,如莫札特、萧邦等,有些小小年纪就会拉提琴,有些会作曲,他们的天份是前世的业带来的,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
(4)催眠术:现在的催眠术很厉害,有一些人通过催眠后,可以讲出前生的一些事迹。一些心理学家对这些事情半信半疑,但经过研究,调查后发现真有此事,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能力记忆起前世,因为他们在清醒时被现前的境界所转,所以没有办法回忆。
(5)宿命通与天眼通:一些有高深禅定工夫的修行人,可以用宿命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过去世,或是以天眼通知道自己或他人的未来世。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附近,有许多修禅定者能入很深的禅定,他们有宿命通,知道过去世与未来世,有些修禅者甚至能观察到八万劫以前的事情,他们相信有轮回,所以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相信有轮回的国家。
九、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佛教徒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他们有误解。
(1)、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学习来的,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是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发现,他们演说出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世间的真理,它所讲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业与轮回先讲演出来,佛陀也阐释业与轮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外道学习来的。
(2)、释迦牟尼佛诠释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是无作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无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现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因,他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大梵天;而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世间自然的法则,以佛法来讲,既是‘法尔如是’。
(3)、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千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是假有,因缘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独立存在。‘业非常’之意既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以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到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一个东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既是:我们造了一个业,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众多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了一个业,而是同时造了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因缘和合,既是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西互相配合而形成的。业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一个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偷盗的业,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业是不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缘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就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咱们就无需承受了。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初学佛者要学习佛法,首先就得认识三宝、四圣谛及十二因缘。根据经典的记载,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时,就是观这十二因缘。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是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它们相依,因缘生灭的相续流转,使到我们感受到有个人生的过程,有一个生命在生死轮回;实际上这其中无有主宰者、没有作者、也没有受者。
佛说十二因缘是一大苦聚,我们学习十二因缘就是要明白苦在哪里?要从十二因缘当中怎样得到解脱。
十二因缘又称为十二缘起支。此十二支互相为因果,因为一个因缘升起,而造成另一个因缘也生起,故佛经中常说:‘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这样的东西生起,所以另外一样东西也跟著生起;有这样的东西消灭,另外一样东西也跟著消灭。
一、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因果:过去因到现在果。
过去因:无明是过去迷惑。
行是过去造业。
(1)、无明:我们迷惑无知,对善恶因果不明白,于佛、法、僧三宝不明白,也不知不觉,这就称为‘无明’。在十二因缘中的‘无明’是过去世烦恼的总称。
(2)、行:因为无明使我们迷惑,发动心驱使身,口,意造业,此称为‘行’。此造作产生将来的果报,既是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现在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3)、识: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识’重新入胎。此‘识’与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识’。在南传佛教只说为‘识’,但大成佛教的唯识宗说是第八识--阿赖耶识。我们死后,生前的名色散掉,心识继续活动,形成意生身,也就是中阴身,它能够入胎。
(4)、名色:名者心也,‘色’者身也。‘识’入胎后,身躯及精神组成胞胎。胞胎渐渐长成,物质的身躯慢慢的形成,就有六根;精神活动也慢慢产生知觉。在这成长的过程中,当它六根还没圆满生成时,精神活动成为‘名’,身躯的生长称为‘色’。实际上现在我们也有‘名色’,既是眼前身心的精神称为‘名’,身躯称为‘色’;但当胎儿生长时,六根未具,精神与物质的活动,称之为‘名色’。这是为了区别它们之间的不同,而特别给予的名称。
(5)、六入:名色慢慢生长,六根生出来后,就有‘六入’。因为我们从此得到消息,知道外境,故称为‘六入’。‘六入’又名‘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因为‘六识’从此生起,像树根能长出树木,故称为‘六根’。六根成长依胞胎,成长圆满之后胎儿就从母胎中出来,此时六根就完全具足。
(6)、触:根、尘、识和合的心理作用,成为‘触’。此事一个心理作用,成为‘心所’,并非两个东西接触之意。胎儿从母胎中出来后,六根就接触到外境。胎儿一出世,第一个接触外境的是身触,而第一个受是苦受。同样的,眼、耳、鼻、意,与外境接触时,也产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和意触。由识至受皆由过去业力引起、不自在故是苦果。
(7)、受:有了这个触后,就可感受外界的事物,而生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舍受。十二因缘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一直到‘受’,这些都不是我们所需所要,是因为过去无明造业,现在承受到果报,而使我们拥有之。
第二重因果:现在因到未来果。
现在因:爱、取是现在迷惑。
有是现在造业。
(8)、爱:我们有了受,就迷在其中,对于所受之事物产生贪爱。因为有了受就有‘爱’,对这个受染著、渴求。比如用黑布包住眼睛,整天不让它看东西,肯定它受不了,会觉得很辛苦。眼睛整天爱看东西,对境界贪爱不以受为苦,使我们对这个贪爱产生种种的执著。此贪爱有很多种,主要有两种:一者、境界爱,比如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起爱染心;二者、自体爱,即是我们贪爱有一个‘我’,贪爱这个身体是‘我’。由此贪爱引发一切烦恼而起种种造作。
(9)、取:由于这个贪爱心加深执著,不愿意舍离,称为‘取’。不止不愿舍离,还希求将来获得更多,即是希求将来有。取可分为四种:一者、欲取:即是我们执著,希望获得更多自己贪爱的东西,称为欲取。二者、见取:对于我们的知见、思想起贪爱,追求更丰富的知识,认为自己懂得道理是最好、最优胜的而执著它,称为见取。三者、戒禁取:此亦是一种贪爱,执著守持某些戒律能解脱,能得福报等等。四者、我语取:此是对我的贪爱。这些执著都是贪,是我们过去的业习,现在显现出来。比如你有抽烟得业习,现在眼前有一只香烟,就对他起贪爱;没有抽烟业习的人,就无此贪。我们过去有种种业习,现在境界当前,就起种种贪爱。在这十二因缘中的‘爱、取’既是眼前的迷惑,也就是一念‘无明’之心。无明有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但是此十二因缘中特别指的是贪爱,它最严重,可以引发业力形成将来的果报。因为我们渴求、贪爱、使到将来它形成果报,固在十二因缘中,贪爱占很重要的位置,因‘爱、取’故生将来‘有’。
(10)、有:因为我们执取渴求,希望将来拥有许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了将来之‘业有’,称为‘有’,这个‘有’又称为‘三有’。一者、欲有:既是欲界的业报;二者、色有:既是色界的业报;三者、无色有:既是无色界的业报。此(业)有由爱、取(烦恼)所发动之身、口,意三业而生之新业因,令此生死后,再生之识得到滋润。
未来果:生、老死是将来的苦果。
(11)、生:依爱、取形成的惑业,成为业力,使苦果不能止息,继续发生,我们的身体败坏后,未来世再从新投胎受生。
(12)、老死:有生故,将来必有生理及心理退化、贪生怕死、厌老死等身心之苦,故说五蕴之十二因缘相续,无有穷尽,它形成一连串的因果。
十二因缘就是因为有无明,所以有‘行’之造作;因为造业而入胎,故有入胎之识;因为入胎,名色就展开活动,它扩展、扩大,就产生了六入;胎儿的六根圆满后就出世,然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根、尘、识和合产生触的心理,有了触就产生受,过去我们贪爱的业习就会引发出来,爱即生;爱加深就有取,使我们希求它再来、再有,就形成了有;有将来的业,促使我们再来生,再来死。
这十二因缘就是有情众生的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它的流转并不是直线式,而是一个轮转。既是过去的无明,造成现在的受;现在的无明,就是爱、取;现在的爱、取,就是下一世的无明,它一直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在十二因缘中,我们要知道有迷惑,因迷惑而造业;造业后我们就要受业的果报—苦果。在受苦果的当中,我们继续迷惑,继续造业,造业后又再受报,这样的循环作用,称为十二因缘的流转。
二、缘起:
一切诸法都依托众缘和合而生,缘尽则散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众缘和合时我们就以为它生,因缘散了我们就以为它灭,故名缘起。缘起是指在因缘作用下之法性,既是一种原理、法则。
三、缘生:
因缘成熟,果报生起,称为缘生。缘生是指缘起法中所生之法,它是一种果报。
四、缘生法之共同性:
(1)、无主宰:凡是因缘所生之法,都没有主宰者。我们以为事间的一切东西,总是有个主人,有个主宰者,这是一种执著。十二因缘告诉我们没有作者,没有主宰者,那是因为我们无明、无知,产生了种种造业的行为,因而促使我们入胎产生识。现在让我们来看这个识,识是由谁主宰?它没有人主宰,只不过是无明和行的产物。比如一粒种子,放入泥土中,加上阳光、水份与泥土,就发芽生长,这其中没有主宰者。
(2)、无作者:无明缘行,行缘识;即是无明生起行,行生起识。这当中无主宰。这其间也没有作者,就是无明作行,行作识,识作名色。从十二因缘来看,造业者是爱与取,那是因为迷惑而造业。迷惑的‘受’、‘取’并非我,故说无作者。
(3)、无受者:在十二因缘中只不过是识、名色、六入,触、受在作用,这其中并没有人在受果报;我们总以为有一个‘我’在受果报,这是不对的;那是识、名色、六入,触等种种法在受果报。比如说:有一间亚答屋被火烧,难道是它在受果报吗?不是的。它是亚答屋的叶子,里面的木材等东西,因为加热,就燃烧起来;它燃烧后就灭了,里面没有受果报的亚答屋。由亚答叶、木板等材料组成一间被我们称为‘亚答屋’的东西;同样的,由识、名色、六入、触、受形成一系列活动,我们把它称为‘众生’,实际上没有一个实体的‘众生’在受果报。
(4)、无自作用:十二因缘当中,没有一个因缘可以自己作用,必须依靠其他的因缘。好像我们的六根从胚胎来,胚胎从‘入胎的识’来,识从业报来等等,所以每一个都是靠其他的因缘生起,它不是自己在作用。
(5)、从因生:因为不是自作用,也没有作者在做,故从因生。
(6)、不自在:十二因缘的流转,是令我们不自在的;因缘的相生相灭,不是我们所需所要。甚至于这个爱、取也是因为过去的引发来的,里面并没有一个我要爱、我要取。
(7)、托众缘转:十二因缘中的任何一支都不可以单独产生作用,它要依靠众多因缘引发,才能转来变去,所以说它需要托众缘转。
(8)、无常、苦、无我: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如果它不是无常,就会保持不变,不必依众缘生;如果它不是无常,也不会促使其他法的升起。因为无常生灭,才会有不同的东西相续生起。因为无常故苦,苦就是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如果有人说:我要举手就举手,我要作什么就做什么;但这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不能舍弃,故那并不是属于我。如果是我,我要对你起嗔心,现在就可以嗔,但是如果是十二因缘,我要它嗔你,还要依众缘使它嗔才行,所以我要依种种因缘才能起嗔心。又比如我要你现在对母亲起嗔心,因为没有嗔的境,故嗔心生不起。我们对这十二因缘的流转不能做主,故它不是我。
(9)、性空: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每一支都没有自性,没有自体,皆是因缘相生相灭,故说其本性空。我们听到‘空’,千万别误会是什么都没有。所谓性空是:我们所知的一切,没有真正的自体,不实在,它的本性是空的,称为性空。
五、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著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那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为流转门。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
七、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
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样入胎?在胎中怎样生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样出胎?出胎后几岁有触,几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像《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二因缘,这是不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业、苦,只是直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它有惑、业、苦以及三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
九、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一)、十二因缘流转的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还灭门的顺、逆观。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顺观就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生’就要灭‘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二)、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从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三)、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的觉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罢了。你无需为他而悲哀,也不必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挂肚?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的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起,才能把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觉悟、掌握咱们的心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团平静,寂灭的境界,称为涅槃。
(四)、佛陀在经中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
(1)、植树的譬喻: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余涅槃。
涅槃有两种:一者、有余涅槃。二著、无余涅槃。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处在有余涅槃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能成长了。
(2)、油灯的譬喻: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三法印
三法印既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此三法印的教理在佛教中才有,在其他宗教是绝对没有的,这是佛教的特色,与其他宗教最大不同之处。三法印是阐释人生宇宙的三个真理,它可协助我们判断佛教所讲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佛法就是符合真理,不管它是谁说的。因为此三法印是由佛陀讲演出来,所以它是印证真理(佛法)的一种方法。
什么叫法印?所谓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法可分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只要世间人有智慧,也能通晓的道理,称为世间法。十善业道就是一种世间法。除了这些世间法外,佛法中还有出世间法,它是佛法研究的道理,教导我们解脱生死轮回。这些真实的道理就是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以及涅槃寂静这三法印。它是人生宇宙的真理,任何人都不可以推翻与破环,所以佛陀说没有人能破坏佛法。三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中的出世间法,所以世间法就绝对不可以用三法印来印证。比如说,世间法教导我们行善,追求人生的快乐,这是不符合三法印;只有那些教导我们出离世间、走上解脱之道的佛法,才是符合这三法印。三法印并非能印证一切佛法,它只能印证佛陀所讲的法是否究竟。佛法中有究竟法与不究竟法,究竟的佛法能引导我们走上解脱生死之康庄大道;不究竟的佛法只能引导我们朝向善道,但还是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凡是究竟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不究竟的佛法是善法,不一定符合三法印。那怎样才是究竟法呢?世间的真实相既是真正的道理,称为究竟法,所以三法印一定符合真理。
法的意义:法就是轨持的意思。‘轨’是它有一定的范围与相貌,能够给我们知道它;‘持’是能够保持它的特性。既是这世间任何东西必然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被我们知道,称为法。比如说:‘雨水’,虽然它从天上滴下来只是那么短短的时间,但是它有一定的形状,保持一段时间,让我们知道它,此称为法。甚至于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刹那刹那地无常生灭,我们知道它存在,也知道它有一定的相貌,这也称为法。此外,‘法’还有道理、方法等意义,它们都保持一段时间,有一定的相貌与形状,让我们认识它,此皆称为法。
一、诸行无常:
因缘造作之法称为诸行。‘造作’之义是我们用心驱使身、口、意去做种种行为,称为造作。它分为身体(身、口)造作和心理(意)造作,凡是有造作都称为‘行’。‘行’的意思是造作和迁流变化;‘诸行’是指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法。诸行的范围包括时间、空间和世间的迁流变化。我们生活在这世间,看见种种物质和东西;时间一刹那、一刹那不停的流逝著,迁流变化;空间也在变化,但我们感觉不到。诸如此类的因缘造作的法,皆称为行。
为什么这个世间都称为行呢?因为世间是众生过去所造的共业,它们是相同的业报,现在显现出来,因此我们此世感受相同的果报,故称它为行。根据佛法说,这些法必然是无常;我们的身体与心念都是无常变化。
世间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你们当中或许会有人说地球是永恒的。但根据现代科学家研究的结果,地球终归会毁灭,而且根据佛法说,我们生活的大地(地球)总有一天会毁灭,既是世间有成、住、坏、空的四种变化。‘成’就是形成;‘住’就是它停留、保持一个时期;‘坏’就是慢慢毁坏;‘空’就是它会消失掉。世间的变化都有成、住、坏、空。世间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成的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地坏掉,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称为空。甚至于世间的物质,有生、住、异、灭的变化,‘生’既是它的形成;‘住’既是保持它的相貌一个时期;‘异’即是它一直在变化;‘灭’既是它消灭掉。比如说:你们现在看这块白布,工人在纺织时,称为‘生’;它保持相貌一个时期,称为‘住’;但是它以后会慢慢变化,称为‘异’;最后它会变坏,完全不见掉,称为‘灭’。世间的物质是如此无常变化,我们的身体和生命都有生、老、病、死,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必我多加解说。我们的心念,年年在生灭。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世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心念,没有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它们之所以无常,是因为属于‘行’,都是造作而成的。比如说这个世界,使我们过去所造的业,今生显现出来,所以世界是众生的心所造的,大乘经典中说:‘万法唯心造’既是此意。世间一切的法是我们的心所造,所以称为造作。既然是心所造,那就是‘行’,它是生灭无常的。再说世间的种种物质、身体也是我们的心业所造成,所以一切都是无常。
佛陀教导我们一切无常,并非教我们在这世间看所有的万物都无常,而是要我们明了无常的道理。根据佛法说无常有两个道理:一者、三世迁流不住,既是今世、过去世、未来世,一直在那边流转,没有停留,故无常。它是我们的业所造成的;二者、是无常的真正道理,既是诸法因缘生灭,所以无常。既是世间所有的一切事物,是它的结果,这个结果必然有它的前因,称为因。这个因与种种外缘配合而形成果。比如说苹果,它是由苹果树、水分、阳光和泥土等外缘配合而形成的。苹果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原因,从原因到结果必然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因还是因,果肯定不能生,所以我们现前的一切都是果。果要有因形成,因要形成果就要变化,因缘如此的连续,所以说无常。
佛陀经常在经中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既是说有因缘会合,果报即生;因缘散坏,它就灭掉,所以说它无常。世间人都知道这个无常,但是还有很多无常是我们不知不觉的,那既是我们的心念,它的每一念都是无常。打个比喻:你们现在做在这里听我讲话,声音一念一念的过去,它也是无常的,这一类的无常与前面所讲的无常就不一样。既是世界、物质和生命的无常和心念的无常是不同的。故无常有二:一者、一期生灭无常;二者、刹那生灭无常。一期生灭无常是:一个东西在一个时限内有生、住、异、灭,它是无常的,但是这一期生灭中的‘住’时期很长,我们愚痴,以为它没有变化,认为它是常的。比如杯子,今天你用它来冲茶,明天也用它,结果就认为今天的杯子和明天的是一样的,它那里是无常呢?实际上它有刹那生灭无常。如果你们问科学家杯子里有何物?他们会说杯子里面有原子,原子里面又有很多电子,那些原子和电子一直不停的在震动,不就是无常吗?但是凡夫不知道,之看到它的外表而已,就认为它是常的。事实上,世间任何东西,小至原子、核子,没有一样永远保持著它的相貌,它们都在无常变化。甚至你们用杯子来装热水或冷水,温度产生变化,它会膨胀或收缩,它也在发生变化,因为我们看不到,就认为它没有变化,所以称为住。一期生灭里的‘住’使得我们产生误解,以为它是常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到一期生灭中,还有刹那生灭,我们凡夫很难感觉到这个刹那生灭,因此我们会认为有些东西是常的。有科学研究的人就会知道物质的刹那生灭。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和心念,它们都在刹那生灭。比如你认为今天的身体和明天的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今天你身体上的细胞跟你明天的已经是不同;今天你剃了胡子,明天摸一摸下巴,它又长出来了,所以我们的身体上的一切都在无常变化。那我们的心念呢?它也是无常变化。这个无常变化到底是否有永恒的个体存在呢?根据佛法说是没有。既是说世上没有永恒的东西,我们众生愚痴执著,认为天、地是永恒的,所以我们说天长地久。根据佛法说,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天地也会成、住、坏、空,它最终会毁灭,所以也是无常。因为我们感受不到,所以就认为它‘常’。
根据佛法说,世间任何的东西有因必有果,所以因果的变化是无常的。以此看来,我们不必再看成、住、坏、空,只要知道任何东西出现在这个世间,它的因变成果就是无常,任何一样东西必然有它的前因,它就是无常,所以说诸行无常。
二、诸法无我:
所谓‘法’就是东西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个时候,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存在,称为法。‘诸法无我’告诉我们在世间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个‘我’的存在,所以佛说‘无我’。‘诸法无我’并不是说这个世间有一个‘我’,然后佛要你观想‘无我’来破除之;而是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是没有‘我’,我们内心执著,根深蒂固的觉得有一个是‘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是没有的。那到底是否有?让我们来看什么叫做我?‘我’就是主宰之意。比如说,我要把手举起,我能够主宰将它举起来,这叫做主宰;我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它‘常’、‘一’,既是它一直存在,昨天的我是今天的我,今天的我也就是明天的我,它没有改变,叫做‘常’;‘一’既是这个我是单独一个,不可以有两个。世间人认为‘我’是唯一的,所以它称为‘常’、‘一’。我就是‘主宰’、‘常’和‘一’,它有不变的意思。一岁时的我是我,十岁的我还是我,甚至于老了还是那个我,所以它不变,这就是世间人对我的解说。此意义的‘我’是否存在?佛说没有。你们相信吗?我们听闻佛法,经常说无我、无我,我们可以不必相信,最好去寻找,看它是否是真的‘无我’。如果你真的找不到,确定没有,那你就是有真正‘无我’的知见,并不是相信而已。
(一)、身体是不是我?如果身体是我,那身体的哪一部分是我呢?你们找得到吗?在手、在脚、还是在头?都不是。没手的人,讲有我;没脚的人,也说有我,所以我到底在身体的哪一部分呢?你在身体里寻寻觅觅,觅觅寻寻,最终你会发现,并且非常肯定‘我’不再身体里。既然不在身体里,或许‘我’在外面吧?那是更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身体外面的东西你没办法主宰。比如这个杯子在你身体外面、你做不了主,你不能要求它,所以并不是我。‘我’不在外面,也不在里面,难道它是在身体的中间?有吗?没有。我们在身体里面、外面,甚至于中间,都找不到,所以‘我’并不是这个身体,这个身体并不是我。
(二)、心是不是我?有人认为,既然这个身体不是我,那么这个能想,能知的心就是‘我’吧!你们是否曾经这样想过?有些人认为,我们的心修行,这个身体是假的,所以心假借身体来修行,这个心是真的,它才是‘我’。这是否正确呢?让我们来看:心念可分为前念、后念和现前的念。前念的心已经灭了;比如说,刚才你们的心听我所讲的法,刚才的心已经灭掉了,所以‘我’并非前念。上面讲的‘我’是不变的,既然它会灭,那肯定前念不是我;后念的心还没生起,既然还没生起,那肯定它不能主宰现在的念,所以我们的前念和后念都不是我。那么应该是现在的念吧?
佛陀经常形容我们现在的心如瀑布,如流水,它一直念念不停留。我们的心如流水,它既生既灭,不能自主。打个比喻来说:当眼睛看到红色的东西时,心就想起红色;如果看到蓝色的东西,它就想起蓝色,由不得你!因为你心里所想的东西时受到外境所影响,你被烦恼拖著,做不了主。比如人家骂你,你闹起烦恼就回骂人,你丝毫做不了主。我们现在的心一刹那、一刹那第生灭,你做不了主。既然你做不了主,你就不是主宰,所以‘我’并不是现在的心。
(三)、身、心之外有个‘我’吗?身体和心念都不是‘我’,那么到底谁才是‘我’?我们在身体(物质活动)和心(精神活动)中找不到‘我’,或许有些人就以为在身、心之外有一个‘我’。这样我是否有?它是谁呢?如果真的有这样的‘我’,它不是精神、非物质、不是身体,那它是否有烦恼呢?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如果有如此这样的‘我’,那它一定没有烦恼。我们有种种的烦恼就是因为有身、心在活动,所以知道这个‘我’有很多烦恼,但是那个非心、非物、非身的‘我’,它是不可能有烦恼的。如果有一个没有烦恼的我在身、心以外,那你就已经解脱了。但是你现在还没有解脱,所以你不要妄想在身、心和物质以外,有另外一个‘我’,它在控制著我们的身、心。如果有的话,它也不是你。
在佛法中有两种人执著有‘我’:一者、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我’;二者、执著五蕴的身心就是‘我’。刚才讲过这两种都不是‘我’,既身心不是‘我’;身心以外非身、非心的‘我’也没有,所以‘我’不存在。从以上的推理来看,没有一个超然物外的‘我’,也没有在身内、身外的‘我’。
佛陀说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既是我们过去有种种的业因缘,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个聚合,以佛法来说,既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色既是身体;受、想、行、识既是心。五蕴就是身和心,佛陀说它是种种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叫做‘我’,但是我们却把此身心称为‘我’。这并不是说有一个‘我’在身心里面,也不是说这个身心有一个‘我’,是我们把它叫做‘我’,那既是‘假名我’。我们众生给每样东西名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的,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亦复如是,在这名称里面,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但是我们凡夫将这假名我执著以为真,称为‘我执’。我们现在应该明白,所谓‘我’原来是一种执著。‘执著’之意是什么呢?我打个比喻:有人抽烟,慢慢的就染上烟瘾,对香烟执著了;如果我们一直教导一个人‘我’‘我’……;这个身体是我,这个心是我,那它就执著了,认为这个‘我’是实有,它就执著这个‘我’,称为‘我执’。由于这个‘我执’,我们就生起种种的烦恼。‘我’原来是这样来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佛陀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但是可以将五蕴称为‘假名我’。佛陀也用这个‘我’,甚至于佛经的第一句话说‘如是我闻’,但是我们要清楚的确认它只是名称,没有一个实体,所以称之为‘假名我’。
为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诸法无我’,我们就得认识什么是‘自性’。世间任何的东西,经常保持一定的相貌,让我们知道它的存在,称为‘法’。凡是我们所看、所听或接触到的东西,既是‘法’;我们要认识这些‘法’,就得给它一个名称,过后,我们执著这些‘法’,认为它是真的,实有的。比如雨水:天上乌云密布,下起雨来,你就认为这个世间有雨水。这雨水当中是否有一个实体存在?没有。‘雨水’也只不过是水罢了。它是地上的水份被阳光照射,就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天称为云;云在空中飘来飘去,遇到冷空气就凝结成水滴,水滴越集越多,越来越重,就从天上落下来,形成了雨水。因为这样的作用,让你感受到‘雨水’的存在。所以你给它名称。在这名称底下,你就以为有‘雨水’滴下来。在这世间是否真的有一个东西称为雨水呢?完全没有。那些水滴掉落到地上,就变成河水、溪水,最后变成你喝的水。我们执著世间的一切‘法’有完整的自体,它保持著一个形状,你就认为它是真实的存在著,我执亦复如是。
‘我执’有两种:一者、人我执;二者、法我执。‘人我执’既是执著世间有一个众生为我,事实上五蕴身心以外并没有东西,但我们认为有一个人--我;也既是执著身、心以外,不是身,不是心的我,称为‘人我执’;此外,我们对‘法’也有执著,认为它有自性,比如说,我们执著天地之间有太阳、天空和地面,这就是所谓的‘法执’。而我们执著五蕴的身心(法)是实有法,故称之为‘法我执’;‘我执’造成我们认为世间有我,故我不可得,本来没有。我打个比喻:请问你家里的猪叫做什么名字?假设你家根本没有养猪,那肯定它没有名字,是吗?所以你的心里根本没有这个我,但是你给它一个名称叫做‘我’,在这个世间根本没有这回事;我们的身心世界中根本没有我,佛陀也告诉我们‘无我’,这是真实的道理。你们如果不信,尽管可以从身体、心念、身体心念以外去寻找,看它是否存在?结果你们是找不到的。找不到而你还认为有,那时我们的愚痴、执著,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此是三法印中的第二个法印。
‘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中的‘行’和‘法’之间的差别是:‘诸行’是指造作的法;‘诸法’是包括有造作和没有造作的法。在此世间,法可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种。有为法是我们迷惑造作,它生灭无常,所以说有为造作的诸行无常。有为法无常,无为法(涅槃)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在这涅槃的法中,并没有我。诸法无我中的‘法’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诸行无常只包括有为法。因为涅槃是没有造作--无为法,它也是无我。诸法无常是不对的,诸行无常才对,因为有些是无常的,有些法(涅槃)不是常,也不是无常的,所以诸行无常不包括涅槃,如果说涅槃是无常,那就错了。所以我们不能说诸法无常,我们必须说诸行无常。但是我们可以说诸法无我,既是肯定在一切有为法或无为法中都没有我。但是不说诸行无我,诸行肯定无我,诸法也是无我。所以说诸法无我便包括了诸行无我,但是诸行无常,诸法未必无常。
三、涅槃寂静: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译,翻译成为中文称为圆寂。‘圆’既是圆满;‘寂’既是寂静。我们通常会看到 文上写某某出家人圆寂了,此意既是表示某某出家人涅槃了,这是错误的,是一般人误用的,是一般人误用了这个词语。‘圆寂’的意义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既是不生不灭。‘灭生死’是众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轮回,了生脱死了,称为灭生死;‘灭烦恼’是凡夫有种种烦恼,如果觉悟,把全部的烦恼都放下,既称为灭烦恼,涅槃又称为解脱,就是解脱生死与烦恼。那么‘解脱’是怎么一回事那?打一个比喻:你们被关在监牢里面,今天被释放,重见天日,得到自由,得到解脱,解脱有自由的意义。解脱是针对生死与烦恼来讲,佛陀说我们众生被烦恼所束缚,所以要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得到自由。烦恼是我们心中的监牢,把我们的心层层的捆绑住,给予我们种种痛苦。解脱烦恼,并没得到一物,反而是把心中的贪嗔痴及见解所执著的渣滓皆丢光。如果追求解脱者想‘得到’解脱,那就是错了,因为解脱是‘什么都得不到’,心中无所得才叫做解脱,只要你得到一物,就没办法解脱,因为解脱只是把一切的烦恼放下罢了。证悟涅槃者真正见到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涅槃)。我们凡夫在这世间所见到、所知道的一切都在无常的生灭(诸行无常),对不生不灭的诸法真相不知不觉;修行者解脱生死证悟涅槃时,他见到万法原来是不生不灭的,此是诸法的真相。佛经中常说:‘证悟涅槃的圣者看到一切都是不生不灭。’
涅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经常会误解涅槃是一种境界,很多人以为我现在在生死烦恼的此岸,某某人证悟涅槃就是进入涅槃的境界,事实上涅槃并不是进入一种境界。为什么这么将呢?我们来看因果,有因必有果,如果那个因是无常的,期所形成的果必然也是无常。如果涅槃是一种境界,能进入那种境界,必然能够出,有进、有出,就是有生灭,那么它必然是无常的。所以涅槃并不是一种境界可进、可出;涅槃也不是可以得到一物,更没有证悟到涅槃的人,《金刚经》上说了:‘菩萨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其义是:实际上并没有众生进入涅槃,没有证悟涅槃的人。因为诸法的真相是不生不灭,里面找不到一个‘我’。诸法无我,又是不生不灭,所以没有人进入涅槃。觉悟者证悟涅槃时,并不是感受到‘我’证悟到涅槃,因为当有‘我’的概念生起时,它就生起凡夫见了,所以涅槃者很肯定,也不觉得有‘我’证悟涅槃。在这世间里,凡夫一直执著又‘我’,认为‘我’这个众生坐在大悲殿里听法,当你证悟涅槃,就很清楚的知道没有我坐在大悲殿里。者是很难想像的,但是实际上就是如此。因为刚才我们是用一念一念生灭的心,正忙著在身体内、心念中、身体外、不是身体不是心以外寻找‘我’。这样,我们的心就一念一念的在生灭,这些生灭的心都找不到我。那么,当修行者证悟诸法不生不灭时,它知道这个生灭的心都是不生不灭时,那个我去了那里呢?根本没这回事,好像刚才我问那位居士,他真的见到它家里的猪没有猪,也不叫做什么名字;同样的,真正见到涅槃者,他就知道根本没有‘我’这回事,也没有想起有没有我进入涅槃,所以证悟涅槃是没有人证悟涅槃。经中说没有中生灭度,既是说没有众生进入涅槃。觉悟就是无人,也无我在轮回。觉悟者真正觉悟到没有人,也没有我,所以没有证悟涅槃者。这样的觉悟者,他内心归于平静无生、清凉自在、无为、离一切妄想。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离一切‘妄想’。‘妄想’就是众生种种的心念,根据佛法说我们众生从出世到现在都在妄想中,这些妄想告诉我们世间种种的事情。比如刚才所讲的‘雨水’,你认为天上有雨水落下,这就是妄想,实际上只不过是某种因缘形成‘水’从天上掉下来,并没有雨水,雨水只不过是一个名称罢了;进一步说‘水’也是一个名称。我们在名称里面生起种种妄想,所以当一个人没有种种妄想之后,就不会认为有雨水掉下来,那时候他内心归于平静,称为寂静,所以涅槃是离一切妄想。一切妄想都包括在语言当中,凡夫执著语言,依据种种名称,分别种种事物,是我们坠入种种语言、事物当中。因为涅槃是离开妄想,不在语言范围里面,所以涅槃不可以用语言来阐释。《法华经》上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义言宣。’既是此意。
虽然没有证悟涅槃的人,但是凡夫的我们还是要依赖语言来了解它,结果佛陀慈悲,巧妙的运用语言来告诉我们,有所谓证悟涅槃的圣者,他们是:
佛陀--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得觉者。
菩萨--证悟到无生法忍、无住涅槃的圣者。
辟支佛--证悟涅槃的圣者。
佛陀运用语言宣说这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圣者,但是学佛者千万不要执著有阿罗汉进入涅槃,因为阿罗汉没有说他进入涅槃,而是凡夫认为有‘人’进入涅槃。我在举一个例子:天上的雨水滴下来,刚好滴在一朵花上,这跟你用浇花器浇花是一样的,而你却认为是‘雨水’滴在花上;进入涅槃只不过是诸法的因缘已经散离了,他进入涅槃,但是没有任何‘东西’进入涅槃;既是说一个人的生死因缘已经没有了,我们说他进入涅槃,但是并没有‘人’进入涅槃。
我们学佛者,或时在座各位总会有一些疑问,那就是诸佛、菩萨、阿罗汉死后何去何从?佛陀去了哪里?现在在何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没来救度我们?佛陀说这些疑问是迷者的无明妄想,对事物如实知见的证悟者来说,在他们的智慧中并没有此烦恼。凡夫有无明妄想,认为有‘我’,有‘我’就有‘他’,那他是谁?他就是佛陀,所以我们要找佛陀去了哪里?如果没有‘我’,没有‘他’,有谁去了哪里?所以我们不可以说证悟涅槃的佛、菩萨,他们现在在哪里?根本没有这回事。打一个比喻:比如我把一朵花放在眼镜上,叫做‘眼镜花’。因为我们凡夫把在湖里的水叫做‘湖水’;在海里的水叫做‘海水’;在河里的水叫做‘河水’,所以这朵花在我的眼镜上,我把他叫做‘眼镜花’。我把花从眼镜上拿下,你就认为‘眼镜花’不见了。但是当我们认真、理智的想一想,并没有这回事,只不过我们凡夫执著名称里面有一实体,就有东西来,就有东西去,眼镜花亦复如是。如果你认为有眼镜花,那就是执著眼镜花这个名称,而生起妄想。因为这些妄想,所以我们就生起佛陀入涅槃后去了哪里的疑问,证悟涅槃者离一切妄想,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我们凡夫没有办法知道涅槃的境界,唯有智者内证,不可以凡夫的戏论来了解。佛陀把凡夫的妄想称为戏论,我们不可以此来分别、了解涅槃,以及证悟涅槃者何去何从。生死来去是众生无明的妄想,这是我们凡夫迷惑之所见,把一切看成是实在。比如刚才我讲的眼镜花就是这样产生的。因为我们执著种种妄想而迷惑,见到有生、有死、有众生、有我,认为实在有而生起执著,就看到生、灭。实际上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所以涅槃并不是生、灭幻相以外,还有个不生不灭的境界。既是说:我们往往误会在生、灭中没有涅槃,而在生、灭以外可以得到涅槃,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妄想执著有生、灭,而看到生、灭之相,实际上在生灭当中本来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三法印的第三个法印是涅槃寂静,它是指万法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但是凡夫不知不觉,大慈大悲的佛陀却为愚昧、执著的我们开示诠释。
四、总结:
佛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如果有人演说佛法,其佛法中包含这三个真理,那么,这些佛法就是属于出世间法,称为究竟、了义法。既是说他所演说的佛法已经彻底地讲到究竟处了;如果不符合这三法印,那么,这些佛法只是属于世间法的范围而已。如果彻底、清楚地阐释佛法的话,那必定具足这三法印。比如有人说一切都无常,那是讲错了,因为诸行无常不是一切无常。如果一切都无常,那岂不是佛无常,涅槃也无常吗?所以我们用此三法印来分辨佛法是否究竟,是否了义。
有些佛法并不包含三法印,比如:佛陀告诉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如要离苦,就要行善,行善能使修行者升天,这只是佛法中的善法,属于世间法,它并不在三法印的范围。这些佛法不究竟,它只能使我们升天,不能朝向解脱,所以三法印是用来印证佛法是否究竟不究竟的。
学会这三法印,以后有人问你佛教讲演些什么道理?你就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他,究竟佛法都离不开这三法印,它是宇宙的真理,我们凡夫对它不知不觉,伟大的佛陀就为我们阐释。三法印并非属于佛陀、佛教、或是任何宗教,但是发现此真理的人是释迦牟尼佛,从佛陀的口中讲演出来,所以称它为佛法。佛法亦是一个名称,就如‘眼镜花’一样,我们不要被这个名称所束缚,不论何人讲出的道理符合真理,它就是真理,不一定由佛说,真理任何人都可以演说,所以我们听闻佛法时,要依法不依人。既使是杀人魔说三法印,只要说对;不是因为他是杀人魔,就认为他演说的三法印是错的。因为真理就是真理,绝不因为是谁讲演就是对或错,所以我们要确认、辨别佛法真理的中心--三法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