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Sharer
选择您要替换的背景颜色:
【农历新年】背景图片:
个性化设定
 注册  找回密码
楼主: 86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V FOR VTEC!M FOR MIVEC!VTEC VS MIVEC 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大家进来聊聊吧!!!

[复制链接]

7

主题

0

好友

987

积分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101#
发表于 2011-6-1 08:36 PM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R-V 于 2011-6-1 08:42 PM 编辑

● VTC加乘,新时代来临——i-VTEC
  
   在 DOHC VTEC技术出现之后,因应不同车型的需要,VTEC技术像诸多技术一样开始派生出了其他的衍生版本。比如从性能角度来讲属于倒退的VTEC-E系统,这套系统可以令每个汽缸的两个进气门在一个半开一个全开,或者两个全开之间选择,达到对燃油经济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显然,这样的“改进”版本对于完全着重性能表现的红头引擎们是绝不可能使用,也毫无用处的。数年之后,世人终于迎来了VTEC引擎的第一次真正进化,也就是i-VTEC技术。
  
   简单的说,这种新的i-VTEC技术就是在传统的VTEC基础上加入VTC技术得来。i-VTEC开头的字母i是“intelligent”的缩写,代表着智能化的意思。有了VTC技术帮助的i-VTEC也确实相比以前的DOHC VTEC要“聪明”了一个层次,在对配气的控制上要更为精确。
  
   新加入的VTC技术全名为Variable Timing Control,翻译成汉语便是进排气门相位角连续性控制系统(在普通版本的引擎上只能说是进气门相位角连续性控制系统,因为它们的排气侧并不像红头引擎那样具有这样的机构)。VTC机构由一组位于进排气两侧的气门凸轮轴传动端的正时可变控制机构组成,通过对油压的控制,让进排侧的气门正时随着转速提高而提前,藉此使引擎得到更佳的进气效率。
  
   这种技术的导入让新的i-VTEC引擎一改之前DOHC VTEC性能引擎低转速下几乎是苟延残喘般的糟糕表现,在俗称开TEC的换高角度凸轮之前的转速区域中也能拥有相对丰盈充足的扭矩来推动车体(当然,HODNA绝不会让他们的性能车跟那些喜欢采用Tubro引擎的欧系钢炮那样出现扭矩转向行为),使原先DOHC VTEC引擎较为陡峭的扭矩曲线变得更流畅一些,提高了起步、出弯等转速稍低时候的加速性能。
  
   也正是这种i-VTEC技术造就了之下要叙述的3辆TYPE-R车型所搭载的K20A引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987

积分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102#
发表于 2011-6-1 08:36 PM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R-V 于 2011-6-1 08:43 PM 编辑

● 错误道路的艰难修正——DC5
  
   从 2000开始,HONDA开始了一系列厚颜无耻同时又无可救药的改变,很明显,这是长期觊觎TOYOTA的丰厚利润又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引(那位曾对车神塞纳说:“我会造出世界上最好的引擎”的本田宗一郎先生,早已于1991年8月5日不幸去世)的必然后果。这种显而易见的改变凸显出了日本人性格中喜欢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显著特点,也给TYPE-R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制造了空前的阻力——因为除NSX之外的所有TYPE-R车型都是建立于普通房车的底盘基础上的。
  
   当然,车迷们也给了一心追逐金钱而忘记该有的那一丁点理想的HODNA一记重拳,这一时期推出的第七代Civic成了历史上最不受欢迎的一代 Civic,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一种安分守己、无聊透顶但是可X耐用的家庭车——TOYOTA Corolla,人们并不需要另一种Corolla的拙劣模仿者,大多数要买Civic的人似乎并不只想开着她上下班代步或者去超级市场买菜。
  
   2001 年,稍微回过味来的HODNA发售了Integra Type-R(DC5),替换下了已经服役7年的前代DC2车型,这代的DC5也是HODNA历史上唯一先发布TYPE-R版,而后才有普通版的车型。由于建构在2000年9月发布的第7代Civic(正是从这代开始,HODNA旗下大多车型开始在美规、日规、欧规车型上使用不同的车架设计和细部设定,也就有了不一样的车架代号,以7代Civic而论,美规日规为 ES,欧规为EP)基础之上,DC5只好抛弃之前一贯采用的前后双摇臂悬挂,在悬挂设计上改为前麦弗逊后双摇臂结构。因为麦弗逊悬挂系统本身的特性,有着方向横拉杆的限制,在改装的时候,困难程度会较双摇臂悬挂大大增加,如果要降低车身高度,必须更换更短的方向横拉杆来消除对前束的影响。而麦弗逊悬挂的指向性能要逊于双摇臂悬挂,几乎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性能上的不利。在前悬挂上的改变这点上,性能上的下降和对改装的影响无疑受到了大量用户的诟病。
  
   所幸,在TYPE-R项目的工程师妙手调教之下,DC5的实际操控性能并没有因改用了麦弗逊结构前悬挂而下降多少,当攻入弯道减小油门的时候,DC5的后轮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侧滑来配合转向,使车身始终指向正确的出弯方向,而先代的DC2在弯中则会容易出现一点转向过度,在通过诸如更换避震机和LSD、强化车架等恰当的改装后才能达到DC5这样让车手毫不手忙脚乱自如驾驶的水平。
  
   只是由于对车架的强化和引擎的增大,DC5的车重成了历代Integra中最高的一位(后期1190kg,初期1180kg),在驾驶中会少了一些以往的灵活轻快之感,但只要熟悉了新的转向特性,就可以把轮胎的抓地力极限当作车子的极限,选好路线,轻松切入,车自身就会对行驶线路进行恰当准确的纠正(这其中就有强化过的车架的功劳),之前的各种 HONDA前驱性能车款在弯中带给人的紧张战栗之感不复存在,入弯出弯变成了一件空前简单畅快的事情。
  
   虽然感觉上少了一些传统 TYPE-R的犀利X钻,但这样的设定对大多数人反而能创造更好的圈速。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创造出更为精进的驾驶性能和更高的赛道圈速,可见倾注了 HODNA一代技术人员梦想与智慧的TYPE-R并没有因为新平台的技术退化而消亡,而是继续延续毫不妥协、专注赛道的TYPE-R精神。
  
   引擎上,DC5进行了充分的革新,第一次在红头引擎上引入了崭新的i-VTEC科技,同时这台编号为K20A的红头引擎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使用i-VTEC科技的红头引擎(车迷朋友们千万得看好,K20A2和K24A、K20Z3之类只是红字,可没有红色凸轮轴盖),在K20A之前出现的B16B、B18C- R、H22A、F20C等引擎都是使用DOHC VTEC技术。
  
   i-VTEC的引入让K20A的扭矩曲线相对多少有点X钻古怪的F20C更为平易近人,虽然少了一些DOHC VTEC的爆裂感觉,但中段的扭矩更为充足,在加速上就更有优势,顺带着也提高了一丁点日常街道走行的便利性。
  
   K20A 沿用了之前F20C引擎上的小角度气门夹角的设计,同时改用了进气在前排气在后的反置式设计,提高了对高转大马力NA引擎至关重要的进排气顺畅度。而口径和冲程一改之前常用的扁长方形布局,采用了86*86mm的正方形布局。在11.5:1的高压缩比下,K20A于8000rpm的高转速下爆发出 220ps的最大马力,21kgm的最大扭矩则于7000rpm下达成,红线则更是高达8600rpm。
  
   驾驶感觉上K20A较先辈F20C后段的爆炸力较差,最大马力和扭矩也有所逊色,但在开TEC之前中段转速下动力输出反而相比F20C占得优势,最大出力的些微下降换来的是更为平滑细致的动力输出曲线。不论在赛道驾驶还是日常行街的时候,整台车的表现也会更为得心应手。需要特别提及的是,K20A先天的缸体强度也是十分优异,竟然超过之前日系性能引擎中强度最高的NISSAN RB26DETT。
  
   在不利的先天条件下还有着不变的优异表现的DC5一经推出,几乎就和两个同厂兄弟,EP3、CL7一起立刻垄断了N2000组的赛事。经过些微改装就可以从容参赛的R们(不能说是TYPE-R了,因为CL7是 Euro-R)对于参赛几乎是最恰当和简单的选择,在性能上,这个级别能压倒她的车也几乎不存在。于是,在那几年,在世界各地的各类赛事中,DC5几乎呈泛滥成灾之势。在北海道十胜赛道举行的24小时耐力赛当中,N1组的DC5更是有着把众多例如EVO、GTR一类的涡轮野兽挑落马下的彪悍战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987

积分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103#
发表于 2011-6-1 08:36 PM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R-V 于 2011-6-1 08:43 PM 编辑

● 白色彗星回归——FD2
  
   2006 年,在NSX TYPE-R(NA2)随整个NSX车系停产之后,Integra Type-R(DC5)和Civic TYPE-R亦传出停产消息,并于当年4月正式停产。在得到消息的车迷购入最后450台DC5之后,TYPE-R项目出现断代,似乎也就此终结,与那些很多普通车型一样默默淡出人们的视野,曾经庞大的HONDA性能车产品线只剩下S2000和Accord Euro-R两部车在售,境况凄凉无比。
  
   曾经的辉煌难道就此放弃?彻底的做和TOYOTA一样生产买菜车型的车厂?本田赛车部门出身的福井威夫社长在这点上没有让我们失望(当然,不出乎车迷们意料的,这位福井社长在其他许多方面还是让我们不可避免的失望了),他很快就光复了从头到尾就一直不怎么赚钱的TYPE-R项目,以此作为HONDA的性能标杆和文化旗帜,同时借以缅怀旧日强大的激进形象。
  
   于是,在上一代Civic TYPE-R(EP3)发布6年之后,在2007年的3月30日,崭新一代的Civic TYPE-R(FD2)带着一张惨白的(HODNA最经典的竞赛白涂装,R们专属),有点坏笑的脸终于回到了我们身边,虽然我们谁都还不知道FD2之后的下一辆TYPE-R到底在哪,或者是否存在;还会不会有Civic TYPE-R(FN2)这样的不合格的冒名顶替分子混进TYPE-R的队伍。但,TYPE-R现在至少回来了,欢天喜地的车迷只想像对离开家乡太久,刚刚风尘仆仆的归来的老友那样说一句“回来就好”。
  
   作为一台血统纯正的TYPE-R,FD2有着比之前的DC5和EP3更为传统的悬挂:前悬挂依旧还是普通的麦弗逊形式,不过连杆已经被移动到了更高的位置,改装显然还是稍显不易,但指向性上相比以前却更有传统双摇臂的特征,仅在车轮附近看,也会看到双摇臂构型的样子,那个高高在上的连杆需要打开引擎仓才能看到,位于避震机顶端之间,这样布置于顶端的连杆对前悬挂的干涉作用会被最大程度的降低;同时,FD2也具有TYPE-R历史上最为充裕的空间,至少身高在正常范围内的人一般不用担心撞上防滚架戴上头盔之后会撞到车顶,后面的两个包裹性还算不错的座位还可以用来在你心血来潮,想激走一下的时候让你的家人后悔刚才晚饭多吃了点。
  
   在其他一些细部的设计上,FD2亦有改动。现今已经成为流行品的一键式点火开关(这个设计的始作俑者其实就是HODAN自家的S2000)在FD2上变成了标准配置,而在DC5上,这个按钮一直是选配。由于采用四门Sedan的设计(这也让FD2成为了历史上第一部有四个门的TYPE-R),体重相较以前的DC5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大约一个人的重量,也就是80kg,整车重量变为1270kg。
  
   为了平衡和消除增大的体重带来的不利影响,FD2在很多方面也作出了改进,最直观可见的就是轮圈和轮胎的升级,轮圈由DC5的17寸变为由ENKEI代工的18寸型号,轮胎则是使用了Bridgestone的 RE070R,RE070R在性能上不亚于同厂的RE01R,可以说只是稍次于已经属于S胎级别的A048这样的产品,属于街胎当中的上上之品。
  
   从轮圈位置往里看,明显大了一圈的刹车卡钳和刹车碟让制动力相比DC5更为充裕。车架上增加的焊点和因为Sedan构型带来的B柱结构,专门进行的对车架的补强设计也让整体的车身刚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配合相较DC5受到较少牵制掣肘的前悬挂,和为抵消车重增加而设定的更大的助力,整车的驾驶感受更为轻盈,不过路感并没有因此而降低,整体上的感受反而相比DC5更上一层楼,也更为接近原先TYPE-R的锐利风格。
  
   FD2的引擎依然用着那台K20A。不过水道设计不同于之前的DC5和EP3,和搭载于Accord Euro-R上那台倒是更为相似,相比DC5和EP3使用的K20A,这台引擎虽然采用着同一个引擎编号,散热性能上却有着更佳表现。FD2上的K20A 相较之前的设计,采用了口径更大的节气门,从62mm增大到64mm,提升的进气量对动力的增加有着直接的好处。全新设计的进气歧管在原装情况下就采用了改装时候常用的等长芭蕉设计。
  
   同时,新设计对气流的行进路线也有所优化,原先从下而上的弧线被改成了几乎一条直线,配合K20A 进气在前排气在后的反置式布局进一步提高引擎的进气效率。同样是全新设计的活塞,让压缩比由11.5:1小幅增加至11.7:1。新引擎整体的动力表现较之前世代的K20A更为优异,最大马力和最大扭矩分别有着5ps和0.9kgm的进步,提高到了225ps/8000rpm,21.9kgm /7000rpm。帐面上看起来这可能是个很微不足道的数据,不过运用到实际驾驶当中,相较DC5,在中段转速之下可能有着超过15ps、2kgm的优势。加上FD2较大的尾牙设定对扭矩的放大,中低转速下相对DC5的加速更快。
  
   不过也不是说FD2所有的改进都是那么让人称心如意,说回刚才提到的节气门,口径倒是变大,可改用了现在常见的电子式的设计,放弃了传统的拉线式油门,引擎的转速攀升速度依旧非常惊人,可整体的响应性相比之前的DC5等车已经差了一截,驾驶起来可能会有引擎跟不上变速箱的感觉,过去的换挡畅快感无疑是消失无踪了。不过瑕不掩瑜,在这个纯种性能车越来越稀少的年代,FD2堪称一部标杆性的好车。在铃鹿赛道超越NSX TYPE-S Zero(NA2)的圈速更是毫无疑问的告诉世人,TYPE-R还在矢志不渝的进化。
  
   我想,在如今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势之下,再也没有什么能以如此优惠和低廉的价格提供如此纯正的乐趣的车型了(赛车版的FD2的价格只合人民币大约12万元,这价格在这年代能买到些什么,恐怕就不用我说了吧),那些足够纯正的欧洲车型,比如Ferrari的430S或者Porsche的997 GT系列的价格显然都过于高不可攀,他们的加价就已经足够买一辆FD2。不过可惜的是,HODNA并没有改变FD2的日本本土市场专属身份的计划,全世界大概只有我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因为属于右舵地区和其拥有的较为开放、宽松的车辆进出口法规而能享受如此美妙的车型。
  
   崭新的FD2 一方面是讨巧贴心的设计,一方面是对TYPE-R传统的回归,在上市伊始,她就表现出了相当强劲的销售势头,颇有让人回想起当年DC2销售上的火爆景象。现在的我们也只有期盼FD2这部新一代的TYPE-R可以一路走好,能在这个暗流涌动的不安年代重现当年性能车最兴盛年代的销售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987

积分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104#
发表于 2011-6-1 08:37 PM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R-V 于 2011-6-1 08:44 PM 编辑

● Mugen带来的惊喜——Mugen Civic RR
  
   前面介绍的那台Civic TYPE-R(FD2)的速度已经足以让大多数人大呼过瘾,那再加上一个R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在已经是全球最速FF车的基础上改装一番,会不会反而显得画蛇添足?超出普通FD2近乎一倍的发售价钱又会不会有人甘愿掏腰包?这部车发售之前,很多人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疑虑。不过作为HONDA御用改装商 Mugen的第一辆complete car,更多人抱着的期待心态。
  
   一个在日本本土汽车市场严重不景气年代的销售奇迹——发售10分钟300部车全部售罄,将所有人的疑虑在那10分钟之间似乎就一扫而空。如此的境况,真的可以说是手快有手慢无。还想买?去找找有没有二手车出售吧!
  
   在这部Mugen Civic RR之前,Mugen不仅不像其他日系御用改装商那样拥有自己的complete car发售,甚至连自己的厂车都没有(不过之前一向只玩汽车不碰摩托的Mugen倒是在2005年发布一款基于CBR1000RR的Mugen限量版,只有100部,可以算是complete bike吧)。不过显然应了那句老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他们让全世界知道了这个全盘继承了当年HONDA McLaren时代(记得1990年代初的F1赛场吗?记得车神塞纳吗?)的HODNA赛车引擎部门、可以自行研发赛车引擎的改装商的本事。 Mugen的首部complete car作品就是超班之作,整车基本参照N组赛车的方式进行改装,整体的改装幅度并不大,但平衡度极高,毫无坊间一些粗陋改装的松散之感,整车致密而专注,几乎毫无可挑剔之处。
  
   本已出力相当喜人的K20A在Mugen手里被进一步调教,不仅内部经过重新加工打磨,更换上了更高角度的凸轮轴,气门弹簧也被更换为Mugen产的赛车化型号,配合进排气和ECU的调整,RR相对原装FD2马力立刻提升15ps,扭矩亦有0.3kgm的增加。这样的动力增幅足以让Mugen Civic RR在筑波赛道的短小直道上领先原装FD2半个到一个车身。
  
   既然是高平衡度的 N组赛车风格改装,当然就不能只改动动力系统,整车的其他部分一样要精进才能算是大厂风范。回到RR的外部,RR车型特有的米兰红涂装也不能掩盖全新设计的碳纤维空力套件的风采,配合尾部装设的经过风洞测试的扰流套件,整车的空力性能也比原装FD2提高了一截。
  
   而为了平衡增加的动力,Mugen对刹车系统也进行了小幅的增强,虽然还是使用同型号的Brembro刹车卡钳,但刹车碟已经换成了Mugen自家的划线型号,方便快速排除刹车时候出现的刹车粉,刹车钢喉一样也被替换成耐久度更佳的Mugen自家型号,整体力图在高强度使用中体现出更好的刹车效能。
  
   提升的了动力也需要更好的行走系统来与道路相接,18寸的Mugen GP铝合金锻造轮圈,外加专属型号的Bridgestone Potenza RE070 RR Spec轮胎,改良后的轮胎配方比普通RE070R性能更佳,总的来说,这台RR的行走系统相比普通FD2更上层楼(笔者倒是认为原装轮圈的样子更好看)。降低1.5公分高度的短弹簧让车身姿势更为低趴,搭配RR专属的五段式可调的避震系统亦可以让车胎与路面间有更好的贴合。
  
   在车厢内部,作为一台耐力赛风格改装的complete car,肯定不会无聊到添加什么豪华设备,相比普通车型增加的设备就只有一套Mugen和DEFI合作生产的油温/油压/水温三连式电子仪表,方便驾驶者时刻监控爱车的工作状态。
  
   不同于原装FD2采用的HODNA自家打造的桶形座椅,Civic RR采用了一套Mugen和Recaro合作的SP-X桶形座椅(说了半天这车,不得不感叹下这年头crossover这种商业形式流行到了什么地步。。。性能车领域都不能免俗),这套座椅采用相当贵价的干式碳纤维材料打造,具有normal 和lower两段式座高调节功能,单只重量仅为3.5kg,一只手就足够拎起!车内的改变还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RR的换挡杆被更换为相比FD2更短行程的型号,换挡行程由原先的86mm减少到72mm,挡杆头本身大小也被增大少许,换挡时的速度和手感都被提高。
  
   如果说看了这些你还会抱怨她近乎相当于普通FD2两倍的售价的话,那来看看这个,前面这些改装让RR的重量在已经极尽偷轻之能事的FD2基础上消减了近30kg,从 1270kg变为1241kg,而她在筑波赛道的圈速竟然只有1:06.68!这个圈速意味着什么?她在那比NISSNA GTR34 M-spec、BMW M3、Mazda RX-7 TYPE-RS都要快,也快过了不少动力强悍的Tubro车,而在筑波跑过的所有FF车里,比她快的寥寥可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987

积分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105#
发表于 2011-6-1 08:37 PM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R-V 于 2011-6-1 08:44 PM 编辑

● 最终VTEC降临——A-VTEC
  
   从1989年VTEC技术发布至今,这种可变气门科技已经走过了将近20个春秋。从最初的DOHC VTEC到之后的i-VTEC,一直是在进行改进,而到了最新发布的A-VTEC,就不能以改进二字来形容了,更恰当的词是改变。
  
   A- VTEC中的A字是Advanced的缩写,也就是高级化的VTEC的意思。相比之前的设计,A-VTEC在最关键的气门升程变化装置上采用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全新设计。之前的VTEC技术,不论是DOHC VTEC还是i-VTEC都是通过在气门和凸轮之间加入一个摇臂机构,藉由机油压力来控制使用哪一组摇臂工作,而在最新的A-VTEC当中,这种延续近 20年的设计被抛弃,传统的复杂气门摇臂机构被大大的简化,摇臂重新回归功能较为单一的设计,可变部分从气门摇臂变成了一个类似凸轮轴套的机构。为了这种新的设计,HODNA早在2006年就申请了一个名叫Variable valve actuation device(可变气门驱动装置)的技术专利。
  
   这个包裹着凸轮轴的机构可以相对凸轮轴独立转动,通过一个较为简单的厚度不等滑块与不同高度的凸轮进行接合,在不同转速之下把滑块的厚度变化直接传递给凸轮。不同于以往的各类VTEC的两段式或三段式的阶段式变化,新的设计可以实现连续的气门升程变化。
  
   具体的说也就是在低转速时由滑块最薄部分与摇臂接触,凸轮轴在作动时候顶高滑块,升程变化缩小,气门深度也就较小。当引擎进入更高转速区间时,这个类似凸轮轴套的包裹机构会带动滑块转动,滑块到达最厚部分的时候,气门的开启角度较大,空力流量也随之到达最大,充分满足引擎高转速下的进气量和填充率的需要,达到提升动力输出的目的。
  
   这样连续性的作动,可以让气门升程和正时都以连续不断的方式进行变化,使引擎整体的动力输出更线性,拥有更好的动力输出曲线。这样的变化也是VTEC演化至今一直追求的目标。而且连续可变机构的加入也有着额外的好处,可以让引擎的燃油效率更为提高,按照 HODNA官方给出的数据,同为K24A红字引擎(就是Accord 24S(CL9)搭载的那台,拥有在K系中仅次于K20A引擎的性能),采用A-VTEC技术的比采用i-VTEC在油耗上减少13%。
  
   现在这种全新的技术还未正式装备在发售车款上,刚刚发售的日规新一代Accord也依然使用着装备i-VTEC技术的K24Z3引擎,不过未来的NSX以及新一代的Integra Type-R是否会搭载,让我们拭目以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0

好友

3408

积分

本站名嘴

Rank: 11Rank: 11

106#
发表于 2011-6-1 10:26 PM |只看该作者
● 最终VTEC降临——A-VTEC
  
   从1989年VTEC技术发布至今,这种可变气门科技已经走过了将近20个春 ...
CR-V 发表于 2011-6-1 08:37 PM



    谢谢分享。。。。 。。honda引擎的部分历史的进化我多少有点了解。所以才开这个帖问大小v。因为就是老听到说大v小v,但是从很多文章都没有写大小v,所以我其实认为大小v的叫法都是后来人们自己给vtec引擎冠上的称号。专业的人都是直接称引擎型号比称呼大小v来得正确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0

好友

5898

积分

一流名嘴

Rank: 12Rank: 12Rank: 12

107#
发表于 2011-6-1 10:54 PM |只看该作者
谢谢CR-V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987

积分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108#
发表于 2011-6-2 12:18 AM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R-V 于 2011-6-2 12:24 AM 编辑

其实只有在马来西亚有这种独特的说法而已咯~~在过去真正人们所谓的大小V,是用来区分元祖引擎【B16A】的年份和搭载的车款的区别~~因为基本上B16A有分三种年代~~第一代的是搭载于EF/CRX又或者是人们俗称的烫斗车款所搭载的第一款B16A引擎,马力只有160匹~~然后随着年代越新技术和科技更进步,到了第二代【搭载车种是EG6又或者是人们俗称的猫眼或是子弹】的B16A时马力已经提升到165匹了!扭力也跟着提升了!!这时候由于两者都是属于同款引擎,但是马力与扭力的输出表现却有很大的差别!!这时候当时刚引进这款引擎来大马的人们为了让两者有所区分开来,就自行想出了这种俗称~~~久而久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渐渐习惯了大V小V这种称呼~~主要是用来区分年份和马力的区别~~~所以简单来说,第一代的B16A引擎就是所谓的小V马力和扭力是所有B系列引擎里最差的,二代开始过后的B系列引擎其实都可以被俗称为大V~~~其他的引擎,比如B16B , B18C , B18C R以上这些都是已B16A这颗引擎为基础然后提升内部构造的刚性和提高引擎的排气量也就是CC~~来达到不同性质不同搭配的引擎!!但是基本的内部构造还是与B16A是相同的只是一些内部细节有时改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主题

41

好友

2万

积分

巅峰尊者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109#
发表于 2011-6-2 02:51 AM |只看该作者
没什么好shoot的。学习都是这样慢慢学得多嘛。
都改装成big v,应该就叫做big v引擎了吧{:4_426 ...
8618 发表于 1-6-2011 18:34



    我只知道大V一定是2000底的,小V则是18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好友

987

积分

青铜长老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110#
发表于 2011-6-2 10:09 AM |只看该作者
我只知道大V一定是2000底的,小V则是18底~
abcdabcd1234 发表于 2011-6-2 02:51



    完全错误的观念~~忘了这个说法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JBTALKS.CC |联系我们 |隐私政策 |Share

GMT+8, 2024-6-28 06:10 PM , Processed in 0.09161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Ultra High-performance Dedicated Server powered by iCore Technology Sdn. Bhd.
Domain Registration | Web Hosting | Email Hosting | Forum Hosting | ECShop Hosting | Dedicated Server | Colocation Services
本论坛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Copyright © 2003-2012 JBTALKS.CC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联盟网站:
JBTALKS 马来西亚中文论坛 | JBTALKS我的空间 | ICORE TECHNOLOGY SDN. BHD.
回顶部